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10月14日京东11.11惊喜开放日上,广汽集团、京东、宁德时代三方抛出的跨界合作方案,瞬间戳中了无数消费者的痛点。
一边是传统车企的制造功底,一边是电商巨头的渠道实力,还有电池龙头的技术支撑,这场看似“强强联合”的合作真能打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有格局?
被车主吐槽多年的续航焦虑,又能否真的得到解决?
了解汽车市场的人都知道,当下的购车体验实在算不上顺畅,想选辆性价比高的新能源车,要么在4S店被层层套路,要么为续航里程反复纠结,后期保养更是要在不同门店间奔波。
而对车企来说,日子同样不好过,盖世汽车《经销商和直营模式生存现状调查》显示,六成4S店处于小幅亏损(-10%~0%)状态。
还有一成经销商亏损超20%,中升集团、永达汽车等头部经销商2024年财报均出现净利润大幅下滑的窘境,传统销售渠道的笨重低效,正在被市场狠狠抛弃。
广汽集团的处境更是直观体现了行业困境,作为老牌车企,广汽早在2021年就尝试变革,开出埃安全球首家直营体验中心,推行“直营+经销”双轨模式。
后续又通过“番禺行动”打造经营型总部、推进品牌一体化运营,但这些努力没能阻挡业绩下滑的颓势。
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集团合并口径总收入426.11亿元,同比下滑7.88%,归母净利润更是从2024年同期的15.16亿元跌至-25.38亿元,出现了20年来首次中期亏损。
广汽自己也承认,销售渠道以4S店为主导,新渠道建设落后于同行,成了新能源转型的“绊脚石”。
就在车企和经销商都愁眉不展时,京东和宁德时代的加入,似乎让局面有了新的可能,这两家企业看似与整车销售无关,却恰恰握着破解行业痛点的关键钥匙。
对宁德时代而言,作为电池行业领军者,它正面临二线厂商追赶和车企自研电池的双重压力,亟需将核心技术转化为更贴近用户的服务能力。
而京东更不必说,从2015年刘强东投资蔚来开始,近十年间一步步搭建起汽车生态。
2018年上线整车交易平台,2022年将“京车会”升级为“京东养车”,2023年汽车事业部独立运营。
如今已拥有超3000家养车门店和4万家合作门店,覆盖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完整打通了“买-配-养-用-换”的服务闭环。
三方的合作,本质上是一场精准的“能力互补”,广汽拿出的是硬核制造功底,纯电专属平台构成的“硬件中台”、中欧双五星安全标准、灯塔工厂的品控体系,这些都是车辆品质的基本盘。
宁德时代则用巧克力换电技术解决最核心的续航焦虑,这种形似巧克力的模块化电池,适配2.55米至3.1米轴距的多种车型。
单次换电仅需约99秒,司机无需下车,手机操作即可完成,还能提供400至600公里的续航选择。
截至2025年10月,宁德时代巧克力换电站已突破700座,在重庆、深圳等11个城市建成“核心城区10分钟找站”的“换电自由区”。
长三角、川渝、京津冀等城市群的网络密度正持续加密,2025年冲刺千站目标的计划也在稳步推进。
京东则彻底颠覆了传统汽车销售逻辑,把“只卖不造”的定位贯彻到底。
打开京东商城APP就能看到,这款定价10万-12万元的新车被分成了“车衣定制版”“车品配装版”“养护加持版”等多种模块化套餐,消费者像搭配手机配件一样就能完成个性化选择。
线上看车、预约试驾、一键下单的流程,更是省去了跑4S店的奔波,解决了传统购车中信息不透明、环节繁琐的痛点。
从脉脉平台的招聘信息也能看出,京东汽车相关岗位集中在销售、营销和供应链管理领域,丝毫没有涉及整车研发制造,显然是要把电商优势发挥到极致。
这种分工明确的合作模式,藏着对汽车产业价值逻辑的深刻重构,过去,车企赚钱靠的是一次性整车销售,消费者花的钱里不仅包含硬件成本,还暗藏着经销商层层加价的水分。
而这次三方合作引入的“车电分离”和“服务订阅”模式,让车辆本身回归合理定价,利润重心转向长期的能源服务、保养维护和配件销售。
就像京东把“车生活”融入现有零售、物流、会员体系,宁德时代从电池供应商变成能源服务方,广汽则通过制造能力接入更大的生态网络,避免沦为单纯的代工厂。
在汽车行业利润率持续走低的当下,这种变革尤为重要,企业想摆脱“增量不增利”的困境,必须跳出单一的产品竞争思维。
中国一汽总经理刘亦功曾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预测,到2030年,汽车产品价值构成将变为硬件占40%、软件占40%、内容服务占20%,而广汽、京东、宁德时代的合作,正是对这一趋势的提前布局。
这场合作的野心不止于卖车,京东今年5月注册的“Joyrobotaxi”商标,把“Joy”标识与“Robotaxi”结合,透露出布局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意图。
未来乘客或许能在行驶的车里即时下单生鲜日用品,实现“线上下单、车内取货”的闭环。
这意味着汽车不再只是代步工具,而是成为京东生态的“移动终端”,而宁德时代的换电网络,不仅服务于这次合作的新车,还能适配更多品牌车型,最终形成独立的能源服务生态。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些变化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便利,以前买新能源车,要对比十几家门店砍价,担心电池衰减,愁着保养排队,现在线上就能透明选车,10分钟内就能完成补能,后续养护还能就近找到京东养车门店。
10万-12万元的定价,加上模块化的服务套餐,让“国民车”真正做到了“买得起、用得爽”。这种从“卖产品”到“做服务”的转变,或许才是新能源汽车真正普及的关键。
这场由三大上市公司掀起的行业实验,现在才刚刚开始,700座换电站的网络能否持续加密?京东的销售模式能否适配汽车这种大件商品的复杂需求?
广汽的制造能力能否支撑起生态合作的品质要求?答案还需要市场检验。
但当车企放下对渠道的执念,电池企业走出工厂,电商平台找准服务定位,最终受益的会是每一位消费者。
毕竟对大家来说,买车不该是一场“斗智斗勇”,而应是一次简单舒心的消费体验,这或许就是这场跨界合作最值得期待的地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