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铁打的老大哥,流水的技术路线”,在汽车行业,这句话一向适用。夜半的停车场,刚下班的换电工大爷指着那边尚温热的一排车,说句:“还是认牌子靠谱。”可惜他看重的这家老大哥,最近悄悄地改了口风——主动对外表示力争纯电月销翻倍,目标直指两万辆每月。而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懂行的人都听明白了:昔日带头炒热的增程技术,或许快到站了。
增程车其实是电车世界里的老神秘人,当主流消费者还纠结“续航焦虑”时,增程技术仿佛一个保险方案:油箱放背上,电池带胸前,是亲妈真正的“夹心饼干”。但理想总有清醒时刻,看看最新的数据,分明有点“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意思。今年八月,全国纯电同比增三成,插混跌一小步,增程却瘦身了一成。更扎心的是,增程车的市场份额仅勉强站住一成,远落后于纯电和插混。靠着“特别方案”赢下来的市场,如今变做票友小众场了。
从技术层面说,增程技术的困境,其实是被电池堵死的出路。这两年电池密度涨得飞快,一个月一个新指标,快充十分钟五百公里的广告都能做出来。这就令增程的“安全垫”作用严重缩水。要的就是一口气,不喘气才有市场。 纯电技术的进化,让最初提纯电时那些“续航忧虑”逐渐变成“五分钟充电”的新便捷。此消彼长下,增程的技术定位越发尴尬。
电混技术说白了是“我全都要”:电池、发动机、油箱样样齐全。问题在于,现代电池体积又大又重,燃油部分一加进去,“胖子+胖子”谁都躲不掉。电混和增程自带体重困扰,油耗反倒还高点,亏得真叫‘节能’。这不是本我说,也不是diss谁——数据赤裸裸:整备质量增加几百公斤,耗电也跟着水涨船高。于是有种行业自黑流传着,“本来不环保,结果装了一堆环保设备更不环保”,略带黑色幽默。
为了减重,电混们当初只好用小电池,可惜电池容量一减,充放更快,寿命下降,毛病一箩筐。尤其增程,电池比插混用得还频,寿命更短,上慢充苟延残喘。谁都知道慢充不够用,于是又想升级电池容量,反倒连带和发动机的矛盾更大了。越想两头占好,反而被两头掣肘,进与退皆尴尬。
空间也成了死穴。大电池进来了,油箱发动机又舍不得丢,空间重叠、重量限制,基本注定快充、速充都要打折。有人问:“那花了钱多装一个发动机,平时几乎不用,它天天躺着,你觉得值吗?”很显然,一旦纯电足够能干,冗余的燃油驱动就变成冤大头,用户心理一想,买的人也就逐渐清楚了。
所谓增程老大哥,大概率也是盘算着这套账——增程再香卖不过现实,倒不如直接拥抱纯电,轻装上阵。嘴上暂时还不能承认毕竟还有库存、还有短线收益,但产业路线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技术趋势也是个敏感词。固态电池呼声渐高,资本暗流涌动,业内都知道一旦固态电池商用,容量、续航、快充都要大洗牌。到那会儿,混动这种骨灰级中介方案只会更狼狈。趁现在切换纯电技术,谁抢先谁能剩下。
当然,不能漏掉燃油车的那点“老炮儿”体面。发动机热效率已做到48%,这不是盘古时代的老柴油机,国产车企出口也玩的风生水起。我国燃油市场本土确实式微,出口却又是风景独好。靠着出口,国产燃油车还真能硬刚一阵子。对于那些还在海外混饭的车企来说,燃油车远没到“退役”那天。
站在现在看未来,电混就是个过渡桥梁,本来就只是充当救火队员。等大桥修好了,谁还专门转桥?增程属于过桥的小众小众,自然是最早被“造桥工”抛弃的对象。这一点上,市场规律冷酷、技术进步比道德说教可要诚实多了。
不过别急着写下“纯电史诗”。等全社会基础设施均衡、能源供给稳定、车价友好、二手残值不成“悬案”,再说谁消灭谁还早得很。电池材料、能源结构、使用场景,每个都是待解难题,纯电主宰世界?你信,反正车厂未必信。
想来增程最有趣的结局,或许也就是当年MP3播放器的命:火过几年,被新技术碾平,最后留给极少数发烧友和工程师,成为车迷茶余饭后的谈资:“当年谁谁谁卖过增程。”至于纯电和燃油车的终极对决,市场的命题作文,总归谁用脚投票谁有话语权。
反正明天大家还是会围着停车场聊“电有什么不放心的”,不会关注增程是否消失。技术是车企的命,也是用户的“新焦虑”,只是不知在场的你,是不是已经想好下辆车该掏钱包给谁?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