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电动车可说是火得不要不要的,刚开始开起来还不算热乎呢,电池的争夺战就已经刷爆了全球的眼球。最近传出来的消息更是把大家“炸得一脸懵”——日本丰田宣布到2026年就能大规模量产续航达1200公里、充电只需10分钟的全固态电池;与此同时,美国一个新兴小公司也不示弱,搞出来一款能跑50万公里的神奇电池,简直让人眼前一亮。
中国车企一看到这个消息,心里不禁咯噔一下:难道我们还在半固态技术上摸索,人家就差不多要冲到终点了?不过别着急妄下定论,这场关于电池的“抢跑战”,真能彻底改变全球车市的格局吗?到底中国会不会被甩在后面?还是说,表面看起来风风火火,其实谁都还没有拿到最后的“剧本”呢?
技术谁领先,还真得掰开了看
别光盯着“日本领先”或者“美国在创新”,其实这场技术的争夺就像一锅乱炖,不同的路线、不同的节拍,谁都不能自信满满地说一定赢得了胜利。
这回日本真是拼了,丰田带头全力推进硫化物路线,原因嘛,这种材料的离子导电能力非常强,能量密度也高,跑得远、充得快,这不就成了他们的绝招嘛。
他们还握着全球36%的相关专利,积攒了1331项,咬住“技术护城河”不给人家破。更让人咋舌的是,原本打算2027年量产的目标,竟然提前到2026年,靠的就是日本政府狠狠投下的48.5亿补贴,把全固态电池当成国家大事来搞。
美国虽然没像日本那样“国家队出马”,但资本那眼睛真是灵得很。像QuantumScape、ION这些创业公司,主要瞄准氧化物和聚合物的方案,最大优势就是“能兼容现有生产线”,这样一来,规模化也就更容易搞定。大众已经投资了9.4亿,奔驰也在赶紧布局。QuantumScape的无阳极设计,已经跑完了50万公里的耐久测试,确实让人有点吓一跳。
那咱中国可没闲着,宁德时代、比亚迪、清陶能源早就开始跑步布局了。虽然咱们主打的是“半固态先行”,但这可不代表技术就落后,反倒是挺务实的押宝。到2024年,中国半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已经达到了7GWh,蔚来ET7也正式装车上路,续航能力达到1000公里,这可不是端着PPT吹牛,而是真真切切的实打实产品。
全固态方面,中国也是没放松:宁德时代的硫化物电池能量密度能冲到500Whkg,国轩高科的中试线良品率高达90%,预计到2027年,能装上3000辆车。产业化的步伐,虽然比不上日本“抢眼”,但也算不上走偏路。
中国真被卡脖子了吗?不全是坏消息
要聊到中国车企“傻眼”的事,真不单是技术问题,主要还得怪产业链上的“卡点”。
第一块说到的是专利方面,日本在硫化物电池这块几乎把持着“霸主”地位,丰田一个品牌就拥有1331项专利。虽然这三年中国的专利增长速度达到了147%,但在核心技术上依然留有不少空白区,一不留神就可能触碰到“侵权雷”。这不是简单的抄袭问题,实际上得从零开始补课。
第二个部分讲到的是材料方面,硫化锂那东西,贵得都快赶上黄金了,年产量不到10万吨。不过,中国也不是毫无办法,通过盐湖提锂的技术,已经把自给率提高到65%,虽然还算不上全面自主,但起码能坚持一段时间。
第三个方面说的是成本,现在全固态电池的价格已经涨到了1.5万元每千瓦时,差不多是液态电池的三倍,就像你买车的时候,送你个“金砖电池”。宁德时代的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固液价格相同”,听着挺美,不过要真正做到,真正得靠“黑科技”才行。
基础设施这块儿可不是个小问题。国内超过80%的充电站都是120kW的,根本难以满足全固态电池那种“快充”需求。要想在全国普及350kW以上的高压充电桩,电网的大投入,估计得花上千亿级别的资金,想搞定可不是一两年半载的事。
那么应对措施呢?中国的做法其实就是——不跟他们死磕,换个策略。
在政策层面,工信部已经把固态电池列入国家重点发展规划,计划到2027年培育出3到5家世界领先的企业。在技术方面,无论是干法电极还是AI智能检测,都在全力降低成本、提升良率。像AI检测技术,能把缺陷率从0.3ppm降到0.01ppm,靠的其实就是“机器眼”紧盯每一层材料,不放过任何细节。
还有一个挺聪明的招,就是在细分场景上下功夫,搞突围。像eVTOL飞行器或者人形机器人这些,对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特别高,低于400Whkg根本满足不了需求。咱们中国的企业就在这些“高端小众”领域先行一步,抢占了先机。
谁能笑到最后,还得看三大变量
这场国际电池大战,最终比拼的不仅仅是技术水平,更多的是“气势”。
说到底,第一点就是技术路线会不会最终“合流”。就像当年的DVD和蓝光一样,现在虽然多条路线同时发展,但将来是不是会走向统一,还真不好说。硫化物虽然表现不错,可遇水就毒,安全问题一直是个“头疼”的大难题;而氧化物和聚合物,虽然安全又兼容,但性能还没赶上。真正的赢家,肯定是那些能在安全性、成本和性能三方面找到最佳平衡点的企业。
在一个呢,地缘政治的“隐形手”越发变得强大。美国早就提出了到2027年,40%的电池材料得来自北美这条硬性指标。韩国的SK也在加拿大搞了个超级大的硫酸镍工厂,欧洲地区也在加快推进本土化的发展步伐。这些动向,都显示出国家间的博弈影响力越来越深远。
全球的供应链正逐步“断裂重塑”,那么中国要怎么稳住脚跟呢?答案其实就是——回收技术和梯次利用嘛。拆解旧电池、进行二次利用,不仅环保,还省钱,想想这块中国早就走在前头了。
第三个要素是消费市场的认可程度。按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2025到2027年,半固态电池的普及率会达到60%,而全固态电池呢,就主要出现在那些百万级别的豪华车型上。
要等到2030年,才是真正迎来爆发的时候,届时全固态电池的价格会降到70美元每千瓦时,全球的出货量也会突破600GWh。中国的计划是拿下这块市场的50%,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小目标,而且实现起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留给中国的窗口期,还在,但不多了
目前的情况看,比起说中国“抢跑”,倒不如说是在“被迫加快步伐”。日本用技术专利筑起壁垒,美国靠资本创新拼命冲刺,而中国则得靠“快+稳”的双剑合璧,才能守住自己的地盘。
短时期内,确实压力挺大,特别是在高端领域和海外市场,可能会被挤压。不过,从产业推进的节奏、政策扶持力度、应用场景的拓展来看,中国其实还是有机会的,关键在于要把2027年这个时间点,打造成“扭转局势的转折点”。
结语
未来五年,电池技术将成为分界线,也会成为车企命运的转折点。谁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竞赛中,既不盲目追赶,也不墨守成规,谁就最有可能笑到最后。
风势开始变大了,能冲到风口上、飞得更高的人,关键还得看接下来每一步走得扎实不扎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