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于2025年9月发布的《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基于对全国19个城市、近2500名消费者的调研,揭示了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报告指出,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智能电动车市场,也正通过技术迭代与消费行为演变,引领全球汽车行业的转型方向。
一、报告核心洞察概览
1.竞争重心从价格转向创新
价格战带来的销售刺激有限,净刺激效应仅3.6%,远不及研发投入的回报。
消费者对新技术、新车型的接受度更高,高收入群体尤其明显。
2.传统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掉队
德系等传统豪华品牌在燃油车时代积累的品牌溢价,未能有效转化到电动车市场。
中国本土品牌在技术认知、用户满意度、品牌推荐率等方面显著领先。
3.插电混动与增程技术成为主流
纯电动车主的“后悔率”上升,主要因充电体验不佳。
PHEV/EREV车型凭借“可油可电”的灵活性和无里程焦虑,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
4.技术民主化推动场景化差异竞争
消费者对长续航、快充、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等功能的期待已成为“必备项”。
智能座舱、空气悬架等高阶配置正成为产品差异化关键。
二、对不同人群的启示与建议
1.对车企与产品战略负责人
停止盲目价格战,转向技术差异化
报告明确指出,消费者更愿意为技术创新买单。车企应聚焦于提升智能驾驶、电池性能、充电效率等核心体验,打造“同价高配”的产品竞争力。
加快电动化与智能化布局,尤其是PHEV/EREV
中国消费者对混动车型的接受度快速提升,车企应加速推出具备纯电长续航的混动车型,抢占过渡期市场。
重塑品牌叙事,从“品牌传承”转向“技术实力”
尤其对跨国品牌而言,仅靠品牌历史已不足以打动新一代消费者。必须将中国本土的智能技术融入产品,并在传播中强调技术优势。
2.对投资者与市场分析师
关注技术领先的中国品牌及其供应链
中国车企在电池、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领域已建立认知优势,相关供应链企业值得重点关注。
谨慎评估传统豪华品牌在华电动化转型进度
德系等品牌在电动车市场的认知度与考虑率偏低,短期内难以复制燃油车时代的高溢价。
3.对政策制定者与行业组织
加速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与标准化
充电桩数量跟不上电动车保有量增长,是导致BEV用户后悔的主因。政策应鼓励快充网络、社区充电、节假日保障等场景建设。
支持混动技术与纯电技术并行发展
在充电网络尚未完善的阶段,PHEV/EREV是推动电动化渗透的有效路径,也具有实际减排效果,应给予相应政策支持。
4.对消费者与购车人群
若担心充电不便,可优先考虑PHEV/EREV
这类车型既具备纯电通勤能力,也无里程焦虑,适合中国多数家庭作为首台电动车。
选车时注重“实际技术体验”而非“品牌光环”
中国品牌在智能配置、续航、用车成本等方面已具备明显优势,建议试驾体验后再做决策。
三、结语:中国汽车市场正在“价值重构”
中国消费者不再盲目崇拜传统品牌,也不再单纯追逐低价。他们更理性、更务实,愿意为真正提升出行体验的技术买单。这场由“品牌导向”到“技术导向”的转变,不仅推动中国车企走向全球,也为全球汽车产业提供了转型样本。
在未来三年内,能否快速响应中国市场对“智能化+电动化”的双重需求,将成为车企能否存活与发展的关键。
报告来源:McKinsey&Company,《2025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2025年9月
如果需要进一步提炼为PPT或分群体简报,我可以继续为你整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