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小鹏入场,增程汽车下半场,纯电续航450km开卷!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前两年,一说起新能源车,好像分成了两个阵营,一边是坚持搞纯电的,觉得这才是未来;另一边是搞增程式和插电混动的,主打的就是一个“没有续航焦虑”。

特别是增程式,因为理想汽车的成功,一下子火了起来,很多新品牌都跟着推出了自己的增程车,好像不搞个增程就落伍了似的。

可就在最近,风向好像又悄悄变了。

智己小鹏入场,增程汽车下半场,纯电续航450km开卷!-有驾

像智己、小鹏这些以前铁了心只做纯电车的品牌,竟然也开始推出增程式的车型了。

而且他们一出手就挺吓人,宣传的纯电续航里程动不动就达到了450公里。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这增程式技术不是一直被一些人说是“落后技术”吗?

怎么这些纯电“尖子生”也回头来搞这个了?

这增程车的下半场,到底准备怎么玩?

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先回头看看,最早那批买增程车的用户,开了一段时间后,遇到了些什么烦心事。

当初大家买增程车,图的是什么?

智己小鹏入场,增程汽车下半场,纯电续航450km开卷!-有驾

不就是怕纯电车跑长途趴窝在路上,充电又不方便嘛。

增程车有个发动机可以发电,相当于随车带了个“充电宝”,心理上就踏实多了。

可很多人买回家之后发现,自己开车的习惯变了。

电车开起来又安静又顺滑,提速也快,体验比油车好太多了。

于是,车主们就爱上了纯电驱动的感觉,能用电就绝不用油。

问题就出在这了,早期的增程车,为了控制成本和车重,电池包都不大,纯电续航里程一般也就一百多公里,好一点的也就两百公里出头。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对于那些家里没有充电桩的用户来说,为了享受这短暂的纯电体验,可能隔两天就得专门跑一趟公共充电站,这比加油还麻烦。

本来是为了解决“续航焦虑”,结果又添了新的“充电焦虑”。

智己小鹏入场,增程汽车下半场,纯电续航450km开卷!-有驾

更让人头疼的是跑高速,当电池电量用得差不多了,增程器,也就是那台小发动机开始工作发电。

但因为早期的增程器功率普遍不大,在高速上需要持续大功率输出的时候,就会感觉力不从心,车子开起来软绵绵的,提速也没了之前纯电模式下的那股冲劲。

花了几十万买的车,结果在最需要动力的时候“拉胯”,这种体验确实不好受。

正是因为这些实实在在的痛点,才催生了现在这批新一代的“超级增程”技术。

智己、小鹏、极氪这些新加入增程赛道的车企,它们本身在纯电技术上就有很深的积累,所以它们的思路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它们的核心想法是:我首先要造一辆性能足够强大的纯电车,然后再给它加上一个增程器作为应急和补充。

换句话说,增程器从过去的主力候补,变成了现在的“终极保险”。

怎么实现呢?

智己小鹏入场,增程汽车下半场,纯电续航450km开卷!-有驾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电池做大。

就拿智己马上要发布的“恒星”超级增程系统来说,它搭载了一块由宁德时代专门定制的66千瓦时大电池。

这个容量是什么水平?

现在市面上很多紧凑型纯电车的总电池容量也就这么大。

这么一块大电池,能给它带来超过450公里的纯电续航。

这个数字已经能和很多主流的纯电SUV,比如比亚迪元PLUS这样的车型相媲美了。

这意味着,对于绝大多数车主来说,在日常通勤和周末出游这些占了95%以上的用车场景里,这台车完全可以当成一台纯粹的电动车来开,做到一周充一次电,甚至两周充一次电。

智己小鹏入场,增程汽车下半场,纯电续航450km开卷!-有驾

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增程车纯电续航短、需要频繁充电的痛点。

光有长续航还不够,充电速度也得跟上。

所以这些新的增程系统普遍都用上了800V甚至900V的高压平台,充电速度飞快,比如智己就宣传充电15分钟就能增加310公리의续航,喝杯咖啡的工夫,电就充得差不多了,彻底打消了人们对于充电慢的顾虑。

而且,即便是真的把电量开到很低,需要增程器介入的时候,由于系统设计得更先进,增程器功率也更大,能保证车辆在馈电状态下依然有非常强劲的动力表现,告别了过去那种“有电是龙,没电是虫”的尴尬。

你看,小鹏即将推出的X9增程版,车尾特意标了个“450”的数字,意思也很明确,我的纯电续航也是这个级别的。

就连被大家戏称为增程“祖师爷”的通用汽车,旗下的别克品牌最新发布的“真龙”增程系统,虽然纯电续航302公里,看着比智己和小鹏少一些,但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完全一样的:先给你一块足够大的电池,让你在城里开得舒舒服服,完全不用想加油的事;然后再给你一个大功率的增程器,保证你跑长途的时候心里有底,动力也够用。

这种“大电池、小油箱”的组合,才是真正理解了当下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那么,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时间点,增程技术突然又火了,还进化得这么厉害呢?

智己小鹏入场,增程汽车下半场,纯电续航450km开卷!-有驾

这背后其实是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和消费者心态的共同成熟。

一方面,我们得承认,以理想为代表的早期增程车企,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市场教育作用。

是它们让成千上万的燃油车主第一次体验到了电驱动的魅力,并且慢慢养成了“能充电就不加油”的习惯。

可以说,是增程车为纯电市场的普及铺平了道路,引导了用户从加油站走向了充电桩。

当用户真正爱上纯电驾驶之后,他们自然就会对纯电续航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为“超级增程”的诞生创造了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国内的充电基础设施,特别是超快充网络,这两年建设速度飞快。

过去我们觉得充电一小时起步是常态,现在“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正在从广告语变成现实。

当充电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纯电车的吸引力就大大增强了。

智己小鹏入场,增程汽车下半场,纯电续航450km开卷!-有驾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增程技术如果还停留在过去那种“车载充电宝”的初级阶段,肯定会被市场淘汰。

它必须自我进化,必须在体验上无限接近纯电车,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所以,现在我们再来看增程和纯电的关系,就会发现,它们根本不是要互相取代、一决生死的关系。

它们更像是在联手作战,共同的目标是去抢占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

纯电动车就像是主力部队,在充电设施完善的一二线城市正面进攻,用极致的驾驶体验和更低的用车成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而这些“超级增程”车,则更像是装备精良的特种部队,它们既具备主力部队的正面作战能力(超长的纯电续航),又拥有无与伦比的灵活性和全天候作战能力(可油可电),能够深入到充电设施还不太完善的三四线城市和广大乡镇,也能从容应对节假日高速堵车、长途奔袭等各种复杂情况。

它们俩一个主攻,一个策应,共同把新能源汽车的版图不断扩大。

你看,现在连大众、丰田这些国际汽车巨头,都开始放下身段,回头向中国团队学习和合作开发增程式混动系统了。

这充分说明,中国车企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已经从过去的跟随者,真正变成了引领技术潮流的创新者。

这场由中国品牌主导的汽车技术变革,才刚刚拉开大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