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 万?不可能!” 雷军在发布会上这句话,让全网炸开了锅。作为小米首款纯电 SUV,YU7 从预热阶段就被贴上 “价格屠夫” 的标签,可当雷军明确否认低价猜测时,所有人都在问:小米这次真的要走高端路线了?
先看看 YU7 的配置:全系标配激光雷达、800V 碳化硅平台、CLTC 续航最高 835 公里,零百加速最快 3.23 秒。这些参数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26.35 万起),但雷军却说 “对标 Model Y 的配置,卖到三十几万元差不多”。不过,也有供应链消息称,基础版可能下探至 22.98 万,高配版 37.99 万。价格分歧背后,是小米在 “性价比” 与 “高端化” 之间的艰难平衡 —— 既要延续 SU7 的爆款基因,又要摆脱 “低价标签”。
更有意思的是,雷军在发布会上多次强调 “成本压力”:电池包占整车 40% 成本,激光雷达和智驾系统大幅推高售价。但另一方面,小米 SU7 累计交付 25.8 万辆的规模效应,又让 YU7 的电池成本降低 8%。这种矛盾,或许正是 YU7 定价悬念的核心 —— 到底是 “交朋友价” 还是 “科技溢价”?
看完这些分析,相信你对 YU7 的定价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雷军的表态来看,30 万 + 的高端定位似乎已成定局,但供应链的成本优化又为低价留了一扇窗。如果 YU7 最终定价 23 万起,你觉得是 “背刺 SU7” 还是 “降维打击 Model Y”?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心中的合理价位。如果这篇文章让你对小米汽车的定价策略有了新思考,别忘了点赞、转发,让更多人参与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