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企集体误判?广汽错失增程技术,又拒华为合作

最近这几年,咱们普通老百姓聊起车来,话题都变了。

以前大家聚在一起,谈的都是德系车稳、日系车省油,合资品牌那可是身份和品质的象征。

可现在呢?

合资车企集体误判?广汽错失增程技术,又拒华为合作-有驾

你张口闭口不带点“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续航里程”,都感觉跟不上时代了。

就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大变革里,一些我们曾经觉得特别牛、特别稳的大厂,好像突然就找不着北了,广汽集团就是个特别典型的例子。

这个曾经的合资巨头,怎么就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接二连三地踩空了呢?

这事儿值得咱们好好聊聊。

咱们先把时钟往回拨个三五年。

那时候,所有人都觉得未来的汽车肯定是纯电动的,就像手机淘汰功能机一样,是板上钉钉的事。

所以,几乎所有的合资大厂,包括广汽在内,都把宝押在了纯电动车上。

他们觉得,像增程式电动车这种,车上还背着个汽油发电机,一边烧油一边发电再驱动车轮,简直是多此一举,是过渡时期的落后技术。

当时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就因为坚持搞增程,没少被人嘲笑,觉得他不识时务,不懂未来。

资本市场也不看好,理想汽车的股价跌得那叫一个惨,公司亏损也越来越大。

合资车企集体误判?广汽错失增程技术,又拒华为合作-有驾

可市场的反应,往往比专家的预测要诚实得多。

咱们中国老百姓的实际情况是什么?

很多人买车是家里的唯一一辆车,既要满足每天上下班的短途通勤,也要能应付逢年过节回老家、或者节假日自驾游的长途奔袭。

纯电动车在城里开开是挺好,又省钱又安静,可一上高速,那个续航里程噌噌地往下掉,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的长队,足以让每个车主都患上“里程焦虑症”。

就在这个时候,大家突然发现,被嘲笑的增程式电动车,简直是完美解决了这个痛点。

它平时在市区就当纯电车开,用电成本极低;真要出远门了,加油就行,跟开油车一样方便,彻底没有了续航焦虑。

于是,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了票。

当合资大厂的纯电车型还在为续航和充电问题头疼时,理想汽车凭借着几款增程车,销量一路高歌猛进。

到了2023年,理想汽车全年营收超过1200亿元,净利润更是高达118亿元,成了国内第一家真正实现稳定赚钱的新势力车企。

这时候,广汽这些大厂才猛地反应过来,广汽的总经理冯兴亚后来也公开承认,当初确实是判断失误了,小看了增程和混动市场。

合资车企集体误判?广汽错失增程技术,又拒华为合作-有驾

可市场不等人啊,等你醒悟过来,想再杀进去的时候,发现这条赛道已经挤满了人。

前有比亚迪的DM-i技术大杀四方,后有理想、问界这些新贵牢牢占据了用户心智,还有吉利、长安这些自主品牌也推出了各种混动车型。

广汽就算想发力,也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只能在激烈的价格战里去抢点残羹冷饭了。

如果说,错过了增程技术是战略眼光上的失误,那么,拒绝与华为合作,就更像是一次关乎企业未来“灵魂”的重大误判。

汽车进入下半场,比拼的不再是发动机和变速箱,而是聪不聪明,也就是智能化水平。

华为的余承东带着他们那套顶尖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技术,想找个有实力的车企合作,把技术落地。

他最开始看上的,就是广汽这样家大业大、品牌响亮的合作伙伴。

强强联合,这剧本听上去多完美。

然而,广汽的大企业病犯了。

一方面,作为老牌车企,他们有自己的骄傲,不愿意把汽车最核心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交给一个外部供应商来主导。

合资车企集体误判?广汽错失增程技术,又拒华为合作-有驾

说白了,就是不想自己的车,最后“灵魂”却姓了华。

另一方面,大公司内部决策流程复杂,来来回回地开会、讨论,就在这种犹豫和拉扯中,最终投票否决了和华为的深度合作。

机会,就是这样稍纵即逝。

广汽这边还在犹豫不决,那边名不见经传的重庆小康(也就是后来的赛力斯)果断地抓住了华为抛来的橄榄枝。

赛力斯的老板张兴海非常有魄力,几乎是全面配合华为,你出技术,我负责生产,咱们一起把“问界”这个品牌干出来。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问界M7一上市就成了现象级的爆款,订单接到手软,直接让赛力斯这家常年亏损的企业扭亏为盈,股价一飞冲天,成了传统车企转型最成功的案例。

广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被别人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销量和利润。

这一步错,再一步错,广汽不仅错过了智能化时代的头班车,也让合资车企躺着赚钱的时代彻底画上了句号。

外部的战略接连失误,内部的麻烦也没消停。

广汽和丰田这对合作多年的伙伴,在新能源时代也开始闹起了别扭。

合资车企集体误判?广汽错失增程技术,又拒华为合作-有驾

广汽想发展自己的混动车,但很多核心零件得从丰田这边拿。

丰田自己就是搞混动的老祖宗,眼看中国的混动市场被别人抢了,心里本来就不爽,自然不愿意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和关键零部件轻易给广汽用,搞起了技术封锁。

中方这边也不是好惹的,你不让我好过,我也给你使绊子,不让你用我们中国这边成本更低、更先进的纯电技术平台。

这种互相扯后腿的内耗,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广汽丰田的油车卖不动了,只能降价求生存;而广汽寄予厚望的新能源品牌埃安,也因为集团内部输血不足,发展陷入了困境。

埃安早期势头很猛,销量一度超过蔚来、小鹏,但造车是个极其烧钱的行当,没有稳定强大的后方支持,光靠自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领先。

如今的汽车市场,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智能化不再是华为一家独大,宝马找了Momenta合作,大众拉上了小鹏,说明大家都在寻找自己的智能化出路。

而华为的“界”字辈朋友圈也基本满了,广汽现在想再挤进去,恐怕难上加难。

造出一辆电动车,对于有技术底子的广汽来说,问题不大,毕竟现在产业链这么成熟,连小米都能跨界成功。

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在智能化的增量市场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实现稳定盈利。

对于广汽来说,现在可能不是去想怎么逆袭成为世界前五,而是要先想办法在这场残酷的转型阵痛期里,先活下来,别被时代甩得太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