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水冷踏板大比拼谁是年轻人首选

在汽车行业,最近出现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数据:某某造车新势力2023全年卖了20万台车,但净亏损高达110亿!简单算一下,相当于每卖一台车,亏5.5万。这是什么概念?卖一辆车亏掉一辆入门级家用轿车的价格。很多人看到这个数字,第一反应就是:这也太离谱了,车企不赚钱还能活?这不是在“赔本赚吆喝”吗?更有甚者,直接断言——这公司迟早倒闭。

但这个事,真有那么简单吗?一家公司能亏到这个地步,还能大大方方做发布会、继续推新车,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不站队、不下结论,来好好把这个现象拆开看看——这些“吓人”的亏损,真的是公司不行,还是行业里本来就这么个玩法?

150水冷踏板大比拼谁是年轻人首选-有驾

先从数字开始拆。110亿亏损,确实很吓人,但得分开看是怎么亏的。从财报里我们能看到,公司营收大概在400亿,毛利润居然是正的,也就是说,车本身其实是有一定赚钱能力的。那问题出在哪呢?一翻开账本就明白了:研发费用占了80多亿,营销费用又烧了40多亿。这两笔一加,基本就把毛利吞完了,还搭进去一大截。再看手上有多少钱,公司账上现金流还有个两百亿,短期内倒闭是不会的,但甩开膀子继续烧,也是肉眼可见的风险。

150水冷踏板大比拼谁是年轻人首选-有驾

光看这几个数据,很多人会觉得不值当。卖车赚那点毛利,全砸进研发和营销里,最后还亏得底裤不剩,图啥呢?但其实,这种高投入、高亏损的模式,在造车新势力里并不罕见。我们拉几个同行对比一下。蔚来,2022年亏144亿;小鹏,亏91亿;理想算是稍微好点,但也亏了20亿。再看特斯拉,当年同样是连亏了十几年才翻身的。亏损,不是造车新势力的“特例”,而是这个行业的“常态”。尤其是刚起步的阶段,研发、建厂、扩张、营销,哪一项都烧钱。对新势力来说,活下来比赚钱更重要。

150水冷踏板大比拼谁是年轻人首选-有驾

不过,亏损是一回事,亏在哪是一回事。我们再细看看,把钱花在研发上值不值。先说80亿研发费用,这个数字放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挺扎眼的。传统车企丰田、大众的年研发费用确实高,但它们可是年销上千万台车的巨无霸,研发摊到每台车上,其实没那么夸张。反观新势力,一年卖不到20万台车,研发成本摊下来就显得很重了。但换个角度想,这些钱并不是打水漂,而是为了构建技术壁垒。像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正是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拼命拉开差距的地方。尤其是自动驾驶,别看现在还不成熟,但行业共识是,未来谁在这个领域领先,谁就能拿到更大的市场份额。对新势力来说,不拼命投,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翻盘。

150水冷踏板大比拼谁是年轻人首选-有驾

再说营销,40亿花得值不值?这个争议就更大了。传统车企一般靠经销商网络和口碑传播,新势力则完全是另一套打法。铺天盖地的广告、明星代言、线下体验店,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有人觉得太烧钱了,但反过来想,新势力没有几十年的品牌积累,必须用一种快速引流的方式,让消费者注意到自己。再加上它们主打的是30万以上的中高端市场,目标人群本身就更注重品牌调性,营销确实是绕不开的一环。但这个钱花得有没有效率,就是另一回事了。比如有些公司本来就没啥技术积累,靠砸钱堆销量,最后还是会被市场淘汰。

150水冷踏板大比拼谁是年轻人首选-有驾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传统车企、新势力、外资品牌,大家都在烧钱,为什么感知上新势力的亏损就特别“吓人”?这其实和它们的基盘有关。传统车企有庞大的燃油车业务支撑,哪怕电动车板块亏损,也能靠燃油车回血。而外资品牌,像特斯拉,早期亏是亏,但它的资本市场认可度高,融资能力强,能够撑住。新势力呢?基本是背水一战,既没有传统车的利润奶牛,也不像外资车企那样有稳定的股权市场支持。它们只能玩命烧钱,一头博技术突破,一头拼市场份额。短期看确实不稳,但只要能熬过这个阶段,未来可能就会迎来一个“拐点”。

150水冷踏板大比拼谁是年轻人首选-有驾

那这些新势力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花钱抓机会,本身就有很大的赌性。赌的是市场会不会在未来几年爆发,赌的是自己的技术路线能不能跑通。比如蔚来押换电,小鹏赌智能驾驶,理想抢家庭大车市场。这些投入,短期回不了本,但如果方向对了,市场一旦成熟,就是一波收割。反过来,如果赌输了,公司估值也好,融资也好,都会断崖式下跌,最后可能真撑不住。

150水冷踏板大比拼谁是年轻人首选-有驾

所以,数据吓人归吓人,拆开来看也不是全无章法。新势力的亏损并不等于失败,它们是在用亏损换时间、换技术、换市场。这个过程看着危险,但只要现金流能撑住,未来不一定没希望。消费者也好,投资人也好,更应该关注的不是眼下的亏损,而是它们的战略方向是不是清晰、执行力是不是到位。一家车企能不能活下去,看的从来不是短期的数字,而是它能不能熬到那个“拐点”。

150水冷踏板大比拼谁是年轻人首选-有驾

最后多说一句,这种玩法虽然激进,但也是行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如果没有这些新势力的搅局,传统车企未必会这么快转型,外资品牌也未必会降价迎战。亏损,可能是成长的代价。只是代价有多大,谁能扛得住,就没人敢打包票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