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上半年三大难题曝光:销量冲高、利润承压、高端化卡壳,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引言

新能源车市今年的“火药味”比以往更浓,龙头企业也不再高枕无忧。8月29日,比亚迪交出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在销量和营收双增的背后,却藏着不少让人皱眉的新麻烦。行业内卷愈演愈烈,比亚迪能否稳住阵脚?这场没有硝烟的价格战,会不会把赢家变成“苦主”?

正文

一、表面风光下的隐忧:增长与压力并存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车销售214.6万辆,同比增长33%,总营收3712.81亿元,看起来气势如虹。但细看财报就会发现,这份亮眼数据背后,是盈利能力被价格战不断蚕食——归母净利润同比只涨了13.79%,远低于收入增速;毛利率从18.78%滑落到18.01%。说白了,就是卖得多,但每台赚得少。

比亚迪上半年三大难题曝光:销量冲高、利润承压、高端化卡壳,投资者该如何应对?-有驾

更扎心的是,今年550万辆全年目标才完成四成,下半年的压力可想而知。而现金储备虽然有1561亿元,但面对激进扩张和海外布局,这点家底未必够用。毕竟,同行们个个都在拼命降价抢市场,“以价换量”的路还能走多久?

二、行业竞争加剧,“性价比神话”遭遇挑战

曾几何时,高性价比是比亚迪打天下的一把好牌。但现在,无论是吉利星愿、小米SU7等新玩家,还是特斯拉频繁调价,都让原本属于比亚迪A0级小车海鸥等车型的地盘被蚕食。今年上半年,仅海鸥一款就卖出28万多辆,占据集团批发销量13%以上,可惜同级竞品追得太紧,比如吉利星愿今年也冲到了20万台以上。

再看售价区间集中在7-18万元的大众车型,其实正处于“肉搏战”的核心地带。这种持续降价策略短期能拉动销量,但长期来看,不仅损伤品牌溢价,还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让整个产业链都跟着吃苦头——比如供应商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上游原材料议价权增强等等。

三、“全民智驾”惹争议,新老用户两难全

比亚迪上半年三大难题曝光:销量冲高、利润承压、高端化卡壳,投资者该如何应对?-有驾

技术平权本来是件好事,可实际操作起来却变成“双刃剑”。2月推出“全民智驾”,将辅助驾驶系统下放到10万元以下车型,引发市场轰动。不过,好消息没持续多久,一些老用户开始吐槽:“我刚买的新车还没开热乎呢,就贬值了!”特别是在补贴政策叠加“一口价”、频繁升级配置之后,如果厂商没有做好预期管理,很容易引起消费者反感,对品牌忠诚度形成负面影响。

实际上,这也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产品更新迭代快、价格波动大,新老客户之间利益难平衡。如果处理不好,不但影响复购率,还可能给售后服务体系带来额外负担。例如某第三方平台投诉数据显示,今年因配置升级导致车辆残值缩水问题,同比增加超过25%。

四、高端化进展缓慢,多元布局初见成效

说到高端化,比亚迪旗下腾势、方程豹和仰望三个子品牌扛起“大旗”,但现实很骨感。今年前六个月,它们合计只占集团总销量不到10%。腾势D9撑起MPV门面,可SUV N9、新上市Z9等仍然叫好不叫座;方程豹首款车型因定价过高不得不全系降5万元,新推钛3直接把门槛砍到13万多,而仰望定位太高,只能当形象工程。

不过,也不能忽视海外业务正成为新的增长极。上半年出口47万辆,占整体21%以上,并且海外定价明显优于国内,有力支撑公司整体盈利水平。据悉,截至6月底,比亚迪已进入全球110多个国家地区,而且正在欧洲市场推进中高端战略。不少券商认为,只要海外渠道铺设顺畅,有望成为未来3-5年最具想象力板块之一。当然,也有观点提醒,要警惕贸易壁垒及汇率风险对业绩造成波动。

比亚迪上半年三大难题曝光:销量冲高、利润承压、高端化卡壳,投资者该如何应对?-有驾

五、新旧政策博弈与未来走势(附表格解读)

| 项目 | 旧政策(2024年前) | 新规(2025年) |

|-------------|--------------------------|-------------------------|

| 补贴力度 | 逐步退坡 | 基本取消 |

| 智驾标准 | 各自为政 | 工信部统一规范宣传 |

比亚迪上半年三大难题曝光:销量冲高、利润承压、高端化卡壳,投资者该如何应对?-有驾

| 出口监管 | 相对宽松 | 欧盟、美洲加强审查 |

综合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与华泰证券最新研报,中信偏乐观,看好出口驱动力;中金认为国内竞争短期难缓解,高端突破需时间;华泰则强调关注毛利率修复窗口及技术创新节奏分歧。因此投资者要结合自身风险偏好动态调整仓位,把握结构性机会,而不是盲目追涨杀跌或幻想所有新能源股都会受益通胀周期,这是常见误区之一!

可操作建议:

1.资产配置方面,应适度降低单一汽车股持仓比例,将部分资金转向锂电池材料、智能驾驶芯片等上下游环节,以分散行业内卷带来的系统风险。

2.关注具有自主研发能力且已实现国际化布局的企业,如宁德时代、舜宇光学科技等,他们受益全球新能源渗透提升,更抗周期波动。

比亚迪上半年三大难题曝光:销量冲高、利润承压、高端化卡壳,投资者该如何应对?-有驾

3.短线交易者可密切跟踪官方补贴政策变化及主要厂商新品发布节点,把握阶段性行情,同时留意汇率变动作避险准备。

认知误区提示:“新能源汽车赛道里谁规模最大谁稳赚”,其实错!在高度内卷环境下,大体量企业反而容易受到边际成本递减失灵困扰,一旦毛利下降或库存积压,就会出现账面繁荣实际赚钱艰难局面。所以别迷信规模就是护城河,更要看精细运营和创新能力!

结语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觉得如今靠疯狂降价拼出来的数据真代表企业健康吗?如果哪天连龙头都喊累,我们是不是该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值得长期坚守的发展模式?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