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惊雷!
各位,今天咱们换个劲爆话题,不聊那些千篇一律的新车数据,来点真格的!
还记得当年那句自视甚高的广告语吗?
“不是所有SUV都叫Jeep!”如今听来,这句口号竟像一则黑色幽默,格外讽刺。
谁能料到,昔日风头正劲的广汽菲克,竟会沦落到宣告破产的境地!
法院的裁定书,字字诛心,宣告着170亿投资付诸东流,117亿债务压得它难有翻身之日,即使厂房半价贱卖,也无人问津。
这剧情反转,比年度大戏还跌宕起伏!
唉,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眼见高楼起,眼见宾客散,眼见楼倾塌。
遥想当年,Jeep刚实现国产化时,那场面真是盛况空前!
4S店里人头攒动,看车咨询的、预约试驾的、排队付款的,将展厅挤得水泄不通。
一年狂销22万辆,将品牌情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润,赚得盆满钵满。
那时,能开上一辆自由光,绝对是倍儿有面子的事儿!
然而,接下来的发展却令人大跌眼镜。
自由光大面积爆发烧机油问题,舆论一片哗然,而厂家呢?
却选择了充耳不闻,视若无睹。
新能源车型,口号喊得震天响,却始终不见实际行动。
反倒是车辆售价一路攀升,直逼豪华品牌阵营。
这种饮鸩止渴式的经营策略,无异于慢性自杀!
等到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悬挂绿色牌照的新能源车时,广汽菲克才如梦初醒,想要奋起直追?
可惜,为时已晚!
精明的Stellantis集团,早就洞察到危机,果断抛弃广汽菲克这个“烫手山芋”,转战欧洲市场,凭借新能源战略赚得盆满钵满。
留下广汽,独自收拾这堆烂摊子,真是“一地鸡毛”。
这番操作,用一句时下流行语来形容,简直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更可悲的是那些身处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们。
长沙工厂内,生产设备锈迹斑斑,第一次公开拍卖,起拍价高达20亿,却无人问津!
第二次,直接腰斩,降至9.9亿,依然无人接盘!
如今,谁也不傻,明知这是个赔本买卖,谁还敢轻易入局?
还有那些被广汽菲克拖欠巨额货款的供应商,为了自保,不得不忍痛裁员,以求生存。
在这个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小本生意本就难做,如今又遭遇如此变故,真是雪上加霜!
究其根本,广汽菲克的衰败,源于其固守陈旧的合资模式。
所谓的“外方提供技术,中方负责渠道”,听起来似乎优势互补,实则决策效率低下,内耗严重。
哪怕只是更改一个不起眼的零件,都需要经过双方层层审批,流程繁琐至极。
反观那些新兴的造车势力,OTA空中升级,说推送就推送,用户体验至上。
而广汽菲克呢?
想要升级一下车机系统,恐怕都要排到猴年马月。
这效率,简直是龟兔赛跑!
想当初,铃木黯然退出中国市场,人们还以为这只是个别现象。
如今,三菱、雷诺也相继撤离。
这种50:50的股权分配模式,早已沦为互相掣肘的根源,内耗不断。
这就像《红楼梦》里贾府的衰败,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内部腐朽,积重难返。
最令人唏嘘的是,Jeep的品牌标识,依然孤零零地悬挂在落满灰尘的4S店门头,而消费者们,早已将目光投向了理想L9等更具竞争力的新车型。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还记得当年那些加价购买自由光的车主吗?
如今恐怕早已悔不当初!
不仅花了高价,还买到了一辆烧机油的“问题车”,贬值速度更是令人咋舌。
这样的结局,其实早有预兆。
发动机烧机油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进展缓慢,产品定价又高高在上。
难道真把消费者当成冤大头吗?
如今,自主品牌在配置方面已经卷到了极致,各种高科技配置、智能互联功能应有尽有。
而Jeep呢?
还在固守着越野情怀的老一套。
醒醒吧!
现在已是2024年,早已不是那个靠情怀就能打动消费者的年代了!
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实力,而非虚无缥缈的情怀。
工厂半价甩卖都无人问津,这充分说明,市场已经彻底将其抛弃!
正如《史记》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归根结底,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终将被时代所淘汰。
那么,下一个被市场淘汰的,又会是谁呢?
依我看,那些仍然抱着传统燃油车不放,对新能源转型犹豫不决的合资品牌,都应该提高警惕了。
时代变了,游戏规则也随之改变。
如果依然墨守成规,不思变革,那么等待它们的,恐怕也将是同样的命运。
各位看官,你们对此有何高见?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让我们一同探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