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7排单政策,家庭客户被冷落,小定优先引争议

问界新M7这排单政策真是把不少人坑得不轻。你说现在买车,谁心里没点小九九,尤其是家里人口多、年纪大的都想稳稳当当选个空间大、性能又不赖的SUV。可是这所谓的小定优先,听起来像是在奖励那些行动迅速的年轻人,反而把那些习惯慢慢看、细细比的中年人家庭弄到后面排队等车。到底买车是应该学拼多多凑单手快有奖,还是凭着真实需求去选呢?这个政策到底是谁在照顾?

说实话,现在新车发布就跟抢糖吃似的,一轮接一轮,谁动作慢谁亏。年轻人,一看网上炒得火热,蹦哒着就下小定了,管你看不看实车,反正有啥先抢着再说。不像咱们中年人,用车讲究实用,生怕买回家毛病一堆,所以优哉游哉看看实车,试试驾,不着急下单。可现在这一套政策,给了年轻人优先权,稳重的人就只能吃灰。试问,这是不是有点不公平?

小定其实是个双刃剑。厂商希望你抓紧下单,数据好看,热度蹭高,年终业绩飙升;消费者呢,有的是图个提前尝鲜,有的是怕慢了等太久。但实际情况就是,大部分中年消费者买车不像买快消品,一辈子也没多少次,要求高得很。你宣传“家庭用车”,但真正需要深思熟虑的人反而排到十几万号以后,交车时间一拖再拖,最后可能还得多掏一万五购置税,这算什么好政策?

我是真不乐意被厂商的套路牵着走。过去都是选车慢条斯理,现在却被政策逼得只能下小定。这就像去饭店吃饭,“抢着点菜才有折扣”,结果最后就是吃不吃都得给钱,还得排队等桌,反而那些认真研究菜单的被晾在一边。买车这样搞,最后就是对车没那么懂、图新鲜的人老早拿到,对家里真需要升舱空间、带老人带娃的全家出行用户,反而得等一大截,这是哪门子逻辑?

问界M7排单政策,家庭客户被冷落,小定优先引争议-有驾

其实再想深一点,现在买车这事,已经不是单纯选个座椅加不加加热、有没有智能驾驶这么简单。特别是华为智驾这种科技新潮牌,打的就是年轻科技范儿。小定政策直接让喜欢尝新、追风的年轻人先得利。可问题是,问界M7品类真正最大用户群,是不紧不慢做决策的家庭,这波政策反而让他们变成“次要客户”了。

买车本该是——你先看看你要啥,你再体验、再比比别家,也允许你犹豫犹豫,最後做决定。可是这几波新车发布和排单政策,有点变成了——谁能熬夜谁得利,谁脚快谁先享受。大定权利也是照着小定顺序排,这就让那些还在认真考虑的用户,天然成了落后者。这不是对刚需、对家庭用车不够尊重吗?

你再看说,购置税这事。一开始大家都以为买了就能免,其实呢,政策一变化,交车时间一拖,直接要你多掏一万五。很多中年人本来是奔着家庭体验去的,还要硬生生挨多花钱,气不气人?而那些手快的小定用户,动动手指就赚了一两万,这种“看谁先抢”的游戏,真的合理么?难道厂家不该为稳重的家庭客户,做个分层处理,给点人性化照顾?要知道,懂得比较、真真正正带家里人去试驾的人,才是品牌口碑的核心。

问界M7排单政策,家庭客户被冷落,小定优先引争议-有驾
问界M7排单政策,家庭客户被冷落,小定优先引争议-有驾

年轻人大多数看名字,看配置,看智能驾驶,看外形,三下五除二选定就抢了。中年人呢,看安全性能,看空间,看舒适度,看保养售后,一条条问明白了才敢花钱。可是小定政策一出,偏偏就让中年人等到天荒地老,这到底是不是逼着人别犹豫、迅速下单?但大多数家庭都是老父亲老母亲一起琢磨,就差组织车会现场讨论了,你让他们再快谁都做不到。

说到底,现在买车怎么变得像抢火车票似的,谁能守在屏幕前抢票谁先上车。可是票这种东西,抢到就是赚到,可车呢?买了用了得几万公里,谁能受得了仓促决策?谁家不是攒半辈子钱盼着买个舒适靠谱的车,结果就因为政策,把那些认真、胆小、不喜欢跟风的人都排到最后一批交付,是不是有点不负责任?

反过来说,这也反映出现在许多新势力造车,都只想撑起个热度,谁在网上能制造焦虑,谁就在“抢购榜”上占据榜首。可结果呢,交付慢的慢,抢购的抢,真正的车主体验却没人管。华为挂个牌,大家都以为科技含量高,年纪大的其实更愿意信这个牌子,可实际政策却把他们甩在队列后面。这难道不是典型的“重视声量轻视用户体验”?有些品牌只想着怎么制造焦虑和热度,不想着真正照顾老实的用户。

回头再看看,其实不少中年用户就该呼吁下,厂商是不是能分一分用户类型,试驾之后再给优先权,还是看谁真正在家里用、想买家庭大车,是不是该有额外照顾?毕竟这些人抱着真金白银去买车,对品牌才有粘性。年轻人分分钟换车,品牌忠诚度太低。难道不该珍惜那些习惯慢慢挑、慢慢比,最后出手的核心客户?

还有一点,像你说家里人习惯了SUV大空间,轿车坐着总有压抑感,这就是很多家庭共同的真实需求。谁不希望爸妈、孩子一起出行,舒服点?厂家拿捏SUV市场,明知道家庭需求最大,还搞出“手快有奖”模式,是不是有点和初衷背道而驰?鼓励大家都变成秒抢高手,可真正的用车价值却在慢慢消失。最终大家都在赶时间买车,没人在认真体验、挑最适合自己的产品,这到底是不是买车还是玩抢购游戏?

现在新车密集发布说实话都让人头大。年轻人看外形看智能,老中年人看舒适看空间,有商务需求的就买M8,没需求的只能一边等一边羡慕。预算有限,还要考虑购置税,还有交车排队,谁受得了这么多压力?很多人,像你一样,还在等试驾;试驾完了才决定下单,结果发现自己排到18万号以后了,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被电商模式和官方政策给牵着鼻子走了。

到底我们买车,是应该抢热度,还是应该理性点?厂商是不是该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区分看待?是不是该给那些稳重的、需要更多时间试驾、思考、决定的用户,一些额外的政策照顾?可直到现在,政策照旧,大家还只能干看着排行榜无奈。

如果这些车企没想明白,那我们买车人是不是也得该想明白?热度归热度,政策归政策。不要被“手快有奖”的游戏绑架了自己的需求。真正要买,就多看实车,多试试,多和家里人商量,不必一味跟风急着小定。咱们不是买吗?是要买个舒服、实用、能用好多年又值得信赖的车。不买虚火,不买焦虑,不被政策绑架。

可难免还是有人被政策逼着早下单,谁让咱们的权益就那么点,被官方安排得明明白白。所以这事其实值得车企们反思,家用市场不是快消品,慢点才是对家庭负责的节奏。要真正把用户摆在心上,让每一个用心选车的人都有公平待遇,而不是让谁都变成手速比拼的选手。这才是买车应有的本分和良心。

买车,归根究底,还是给家里人选个安心、舒服的空间,是一件对家庭负责的事。厂商如果把利益和政策都押在热度和抢购上,反而忽略了这些用心挑选的家庭客户,无论品牌如何光鲜,最终也只能是热闹一阵子,口碑却越来越平庸。这是一个值得主机厂深思的问题,也是我们消费者不该被忽略的权利。别让买车最后变成拼手快,让认真生活的人吃亏。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