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举报门”背后:车企恶性竞争如何侵蚀行业公信力?

当吉利高管在重庆论坛上将技术争议定性为"违法犯罪",当比亚迪公开点名同行使用相同技术方案,这场始于油箱标准的争论已彻底演变为中国车圈的"信任危机"。6月8日比亚迪的千字回应,撕开了行业表面繁荣下的暗流涌动——技术辩论沦为舆论攻讦,产品较量异化为举报大战,这场没有赢家的内耗正在透支整个行业的未来。

比亚迪“举报门”背后:车企恶性竞争如何侵蚀行业公信力?-有驾
image

事件复盘:从技术争议到舆论混战

比亚迪“举报门”背后:车企恶性竞争如何侵蚀行业公信力?-有驾
image

比亚迪的回应堪称教科书级的危机公关样本。针对"常压油箱"质疑,其承认2021-2023年使用该方案但强调完全合规,并透露关键细节:通过定期启动发动机燃烧燃油蒸汽满足排放要求。更值得玩味的是,比亚迪直接指出浙江某头部车企2018-2023年多款PHEV同样采用常压油箱,将单一技术讨论引向行业普遍现象。

比亚迪“举报门”背后:车企恶性竞争如何侵蚀行业公信力?-有驾
image

而关于"车圈恒大"的指控,比亚迪披露了更具火药味的信息:河北某车企持续通过"财务造假"等标签发起舆论攻击,甚至向深交所、港交所恶意举报,最终经监管部门调查证伪。这种"技术问题政治化"的操作手法,暴露出竞争已超出商业伦理底线。正如比亚迪所言:"我们欢迎监督,但拒绝恶意诋毁。"

比亚迪“举报门”背后:车企恶性竞争如何侵蚀行业公信力?-有驾
image

竞争生态异化:从产品战到舆论攻讦

吉利高管杨学良在论坛上的发言,将这场混战推向新高度。其将长城举报比亚迪事件定义为"违法犯罪",呼吁必须给出公开结论,更直言"不能用贼喊捉贼的方式玩弄是非"。这种将技术争议直接升级为法律定性的言论,折射出行业自律机制已然失效。

更危险的信号是"举报文化"的蔓延。比亚迪披露的恶意举报经历并非个案,当监管调查成为打击对手的武器,不仅消耗行政资源,更造成"清白者自证清白"的信任困境。正如某车企内部人士透露:"现在新品上市前要先备好应对举报的预案,这种防备性研发已成行业潜规则。"

恶性竞争的财务与舆论双杀

这场混战正在制造双重伤害。资本市场首当其冲,比亚迪遭遇"财务造假"指控后,尽管经调查澄清,但其股价仍经历异常波动,融资成本隐性上升。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制造业利润率已跌至4.3%,恶性竞争加速行业利润"失血"。

消费者信任的流失更为致命。当车企互贴"造假""违法"标签,用户陷入选择困境。某调研机构数据显示,超六成潜在购车者因近期车企互撕事件推迟决策。比亚迪虽已全面切换高压油箱方案,但舆论战的惯性伤害仍在持续——技术改进难敌标签化攻击的传播力。

破局之道:法律界定与回归技术本位

比亚迪"保留追责权利"的表态或许是个转机。通过司法途径明确商业诋毁边界,建立恶意举报赔偿机制,才能遏制滥用监管资源的歪风。值得玩味的是王传福与杨学良的隔空对话:前者强调"不拉踩同行"的工程师文化,后者呼吁"反造假"的行业自律,两种表述其实指向同一共识——竞争必须回到技术赛道。

中国新能源汽车正站在全球化的关键节点。当德国车企组团研究中国混动技术,当东南亚市场为中国品牌定价权争执时,我们却陷入内耗泥潭。或许该重温王传福在股东大会的警示:"用技术创新改变世界"的前提,是行业先找回技术讨论的纯粹性。毕竟,没有哪个伟大行业是靠互相举报建立全球竞争力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