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汽车这一轮新公司策略,跟我以前还在研究供应链的日子里,有点感觉像打游击。你知道,新能源车现在的局势,像是别人都在抢地盘,多数车企还在走散步,深蓝倒是直奔战场。
我记得那天在展厅看新车,旁边有个财务出身的工程师觉得很奇怪。聊着聊着,他突然问:你觉得深蓝今年亏破几百亿可能吗?我当时一愣,估算一下——去年亏了大概百亿,整整翻一倍在眼前。这个数据还没官方说法,只是我跟一些供应链采样还算合理的样本估算。
我跟他笑:有点像那种赌大了的,结果还要不要命拼下去。很多央企或者说国企,是挺容易赔钱的。你看力帆倒闭前,那个豪赌电动车,其实就是个例子:广告战、补贴战、价格战,最后拼到亏得只剩零头。倒闭的几位高官可能还升官发财,企业倒闭后,带来的不只是经济损失,还是一场道德和制度的闹剧。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深蓝为什么还在坚持?是不是因为央企给的资源比外面还多?但实际上,资源这个东西,不是真金白银那种。在供应链那端,很像家里的冰箱,存的材料越多,做菜越方便。但如果这些材料没有管好,经常变质,反而导致更多浪费。
这让我想起,深蓝的核心优势似乎是材料,——研发和供应链。而且他们还在瞄准智能化和全球化。你知道,我有个猜测——他们大概拖着华为那边的技术,把芯片、雷达、操控系统都揉进去了,就像家里用的‘智能厨房’,方便、快捷,又能保证品质。
我还记得有次跟一个深蓝的工程师聊天,他说:我们在电池管理上,花了挺多工夫。我心里想:是不是在模仿电脑的电源管理?它得调度得像打交响乐。你看,很多手机的续航感受差不多就是这么回事,小调一下,电池寿命才有保障。
这段先按下不表。再说说我看车的实际操作——跟别的品牌比,深蓝新车的差别最大在底盘调教和智能交互。比如这次新品,动力调校偏向稳,比较适合绝大多数用户,也算比较保险。但我觉得这个价位(似乎在20万到30万区间,估算/多样本少)真正打动人的不是这些技术硬菜,而是驾驶时那个脚下的感觉。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有几款竞品,比如A和B,它们的差别特别明显——
- A的动力响应快,但隔音差一些。
- B的内饰丰富,但底盘偏软。
深蓝在这方面,似乎走的是中庸之道——不追求极致性能,也不只追求豪华,其实有点像熟悉的老朋友。尤其在智能化上,不露声色,可能会让人成为惯。
这让我挺好奇:深蓝的技术闭环到底强在什么地方?我个人觉得,是用料和调教的平衡——硬件比拼不一定用最贵,但调校得心思缜密。比如我站在车旁听到引擎声,虽然没有跑偏,但那种细节感让我觉得:这车做工还在的。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深蓝的未来还得看人。你觉得,一个央企+科技结合的品牌,要在全球赢得用户信任难不难?我老是想:其实还挺像打交道,要讲故事,但要实打实。
就像我身边那个修理工说,这车底盘硬,路感好,起码不掉链子。他其实对新能源车没那么狂热,但能察觉到细节。
我问了他:你看,现在的车,维修难不难?他说,其实还行,但挂了电池就惨了。这也让我想:如果未来电池寿命能延长个几年,成本会不会大幅下降?(这段先按下不表)至少,从百公里成本来说,短期内,电费可能在1.5元左右,算是比较接地气的。
也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些新技术,真能赶上用户需求吗?还是说我们只是在炫耀技术,结果其实用不着那么复杂?我自己有点嫌麻烦——装那么多雷达,满车都是黑科技,其实回家开开就行,靠智能辅助应该就可以了。
说到这,我还在疑惑:深蓝的战略是不是有点像在快跑——急着证明自己?还是说,他们是真的相信技术能取胜?
我记得之前有个朋友说,别看表面光鲜,盈利才难倒一切。这几年,很多企业也是玩得挺帅,但亏损严重。深蓝也是个很特别的例子,他们在亏损、追责还咬牙坚持。其实我也觉得,未来在这个行业,可能还得看耐心,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
(这段留白)我忽然觉得:其实一个品牌的心气和耐性,比技术更重要。毕竟,干到还不是靠坚持和理解用户。你觉得这辆车的细节里,藏着什么买家心态的秘密?
反正,我喜欢观察这些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在渠道布局上,这几年我见过太多企业因为渠道混乱而惨败。而深蓝,既依赖央企资源的优势,也在试图用年轻化击穿。究竟能不能成功,还是个未知数。
一场展会,一次试驾,或许都不能讲透未来。只最后那些细节上的改动,疏忽了不行——这就像我看车、开车一样,每个微小的贴合感,都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倒不如说,最真金白银的,好像还是那一点点用心。
就这样吧,希望你也能从这些零散的片段里,看出点未来的脉络。可触摸的焦点,或许就在一辆车的一处细节上。
你觉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