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中国车市要突破4000万台,这个话题一出来,网上的声音就很热闹,有说高的,有说低的,还有唱衰的。那咱们得问一句,中国车市真能年年涨,十年后年销4000万台吗?这事,是天方夜谭,还是真刀真枪能做到?就冲着政府每一轮五年规划定着目标,让人习惯了每五年出个新高度,但,这回的数字到底有几斤几两?朋友们,别急,咱一点点掰扯。
回头看看历史,记得刚进世贸那会儿,大家别说车了,有辆二手摩托都牛气得很。十五和十一五那几年,农民工挣上钱了,腰杆子挺起来,买车成了家庭梦想。城里人换成小轿车,农村也都想着拉点货运输赚两钱。那几年中国汽车销量的增长幅度,跟放疯了一样。后来,经济有波动,再加上汽车饱和度上涨,增速慢了下来。十二五、十三五都偏温吞,顶多小火慢炖。结果十四五这几年,新能源车杀出来了,出口也发力,年增速直接跳上6%。你说厉不厉害?
咱们再想想,为什么新能源车这几年突然火了?不是说中国人就非要绿色环保怎样怎样,本质还是便宜管用,政府补贴一波又一波,要啥给啥,还没啥油价压力。你再看看合资车,一下子被国产品牌赶得直喘气。像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名字,前几年说出来还有人不屑一顾,现在谁还敢小瞧?所以新能源不只是换了动力,更是一次产业升级的竞赛。
那4000万是咋算出来的?其实现在全国年销量三千多万,上下浮动着。你让它再接着涨,能靠啥?我认为这个4千万不是拍脑门出来的。它不是说让你家家都再买一辆王八绿,上下班不用愁——核心是三个动力:第一,中西部县乡市场还远远没开发到头,过去大家都盯大城市,殊不知小镇青年才是真的有消费的激情,买第一辆车和买第六辆感觉是不一样的,县乡的普及度远比北上广深高多了。
第二,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车不是一回事,新能源的寿命短,十年就老化,不像油车动不动能开十八年。你原来十八年换一辆,现在十年一换,消费得更快。所以,哪怕保有总量没上天,但周转速度快了,销量就高了。
第三一点,也很有趣,就是海外市场的暴涨。你看我们以前,觉得啥东西都要出口,什么白菜、袜子、手机壳。结果现在连车都出口到全世界。欧洲人买咱们的新能源车,中东、东南亚、非洲买咱们的皮卡SUV。中国汽车一说搞全球化,很多人不相信能搬到西方老大哥的饭碗,结果现在变成了你不想接手都不行。全球南方市场,不嫌弃中国车性价比,就喜欢便宜好用,有点像当年日本车进美国一样,慢慢渗透。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觉得4000万能成事儿,很多人怀疑说:你这中西部还有多少人买得起车?县乡的路修得再好,基建再完善,你能保证他们收入持续高涨吗?有了车的还要再买一辆?新能源寿命短,万一大家开始嫌弃要替换频率太快怎么办?出口能不能持续增长?美国日韩欧盟都搞各种本地保护政策,外人没那么容易打进。
这些疑点都对,现实就是不确定性是非常大的。但,我反倒觉得,“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关键得敢想敢干还得真搞出来。”中国这市场,向来就有一股“没事给自己定小目标”的劲头,说着说着就干出了世界第一。
再看看保有量数据,其实中国人均汽车拥有率还没日本那么高。按人口,中国是日本11倍,劳动力13倍,可车才是日本的4.7倍。别以为日本啥都先进,其实日本农村用车普及率比城市还高,那可真是万水千山总是车,家家户户搞一辆小钢炮。中国农村这几年飞速发展,小镇青年的消费能力,那是一年一个样。只要路修到家门口,物流服务跟上,新能源下乡补贴一来,老百姓是不会不心动的。而且新能源就怕没电桩,农村安个慢充桩,休息一晚,第二天一早照样满电出门。
说到海外,中国车子出口成绩属实漂亮,但是爆发期是不是过去了?说实在的,往高端市场打进取,不是谁都能来一波收割。欧美自家产业保护很严苛,玩法复杂。东南亚、非洲这些地方,其实还有很大空间。你以为这些地方都买日韩二手车吗?其实人家也想要新车,但钱有限,中国车子就填了这个空白。各洲分份额,非洲20%、大洋洲15%,东南亚和中东也都10%,美国日韩没人敢染指,毕竟关税一刀砍下来直接亏本。可只要中国能占住这些新兴市场的高地,那4000万目标有底气。
有人说:车是越卖越多,路却越来越挤,这不是饮鸩止渴嘛?这事怎么说呢,人的欲望永远没法完全被抹平,国家想发展,百姓想舒服出行,路多点,车多点,慢慢配合解决呗。不是没难点,但不是死结。
现在最矛盾的,其实是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升级的问题。新能源会往智能化发展,造出来的是“电动沙发”还是“智能伙伴”?消费者升级趣味更快,年轻一代想要外观炫酷、智能化强,爸妈那代可能更看重便宜好用。一边是高端智能卷死你,一边是低价性价比刺你一刀。厂家头都大,一边要卷技术,一边要削价格。主机厂、零部件厂、渠道商,一套一套都是压力山大,利润不好混。
还有一点,就是环境和政策的弹性。政策放水就放飞自我,政策收紧就人人瞎等。新能源补贴退坡后,谁能活下来就是真的英雄。挑战大不大?大。机会多不多?也多。
再往深里想,其实“汽车”这件事,到头来就像一面镜子。它能折射出国家工业、消费、外贸、城市结构的变迁。以前开奥拓是有钱人,现在开理想L7的也能说自己“接地气”。社会观念在变,小镇青年也从“买台面子车”变成“买好开、数字化、配上智能系统”的新需求。满大街蓝牙音响、智能大屏、辅助驾驶,哪一样不是中国品牌带来的趋势?
问题又回来了——到2035年,4000万目标真能实现吗?我觉得,可能未必每年都线性增长,可能有波动,有年份卖多点,有年份卖少点。但整体方向,是乐观的。关键是看整体经济韧性、产业升级、国际变化和内需挖潜。中国三四线、县乡、农村,这些地方的汽车购买力还是有巨大空间。新能源换车频率提升也是新市常态,海外市场只会越来越卷,但空间还在。企业家要有创造性活法,政策给点弹性支持,咬咬牙,一步一步,咱中国汽车产业不就是这样崛起的吗?
说到底,4000万是大目标,也许实现过程还得弯几回道、摔几跤。但这不能阻止我们继续往前冲。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动机”,谁舍得让它停摆、谁敢小瞧中国车企的韧劲?
最后,有人嫌目标高,怕摔跤;有人乐观往前冲,怕慢了。可大目标得有人喊,有人干。喊出来,不一定立刻就成,但不喊,连个开始都没有。有了方向,有了劲头,把每一台车都造得更好一点,把每一个市场都服务好一点,至于是不是“天花板”,到时才知晓。
要不要再相信一次中国制造的奇迹?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琢磨琢磨。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