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又摊上事了!再遭起诉,风波不断!

最近车圈里有个事儿闹得挺大,就是关于小米汽车的。

大伙儿都知道,小米SU7这台车从发布到现在,热度一直就没下去过,可以说是自带流量。

很多人,尤其是米粉,都怀着特别大的期待和支持去下了订单。

小米汽车又摊上事了!再遭起诉,风波不断!-有驾

但是,最近一批提了顶配或者选装了高级配置的车主,心里却有点不是滋味,甚至可以说是挺窝火的。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价值四万两千块钱的选装件——碳纤维前舱盖。

咱们先说说这个东西是干嘛的。

在小米的宣传里,这个碳纤维盖子可不是个简单的装饰品。

它上面有两个很明显的开口,官方说法叫“双风道”。

按照咱们普通人的理解,这车都卖到快三十万了,花四万多加个带孔的盖子,那肯定是有高科技在里头的。

宣传里也确实是这么讲的,说这两个风道能把车开起来时迎面吹来的风,导流进发动机舱里,帮助里面的电机、电池这些怕热的零件散热。

同时,还能优化车头的气流,增加一个叫“下压力”的东西,让车在高速上跑的时候更稳,更紧地贴着地面。

听着是不是特别专业?

小米汽车又摊上事了!再遭起诉,风波不断!-有驾

又是散热又是增加稳定性,感觉这四万二花出去,自己的家用车一下子就有了赛车的感觉,值!

可问题就出在,当第一批花了这笔钱的车主拿到车以后,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有些动手能力强的车主,本着研究和求证的精神,干脆就把这个金贵的盖子给拆开了,想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构造。

这一拆,可就把问题给拆出来了。

大家发现,这个所谓的“风道”,实际上只是在碳纤维外壳上开了两个孔,孔的下面,并没有连接着任何通向发动机舱内部的管路,而是一块塑料的内衬板给堵上了。

换句话说,风从那两个孔进去之后,就在盖子的夹层里打转,然后就没然后了,根本到不了那些需要散热的关键部位。

这一下车主们可就炸了锅了。

大家的感觉就像是,我花钱买了个据说能通风的顶级窗户,结果发现窗户是封死的,只是画了个能开的把手。

说好的功能一个没有,那这四万二不就等于买了一块带有碳纤维纹理的、开了两个假孔的“皮肤”吗?

小米汽车又摊上事了!再遭起诉,风波不断!-有驾

这事儿传到网上,一下子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很多人都觉得,小米作为一家以技术和用户体验著称的公司,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问题。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宣传夸大,而是核心功能承诺的落空。

面对汹涌的舆论,小米汽车很快也做出了回应。

他们发了个声明,承认是在产品信息的描述上“不够清晰、完整”,给用户造成了误解。

小米方面的解释是,这个选装件的主要价值在于它本身是碳纤维材质,以及它复刻了赛车的设计“造型”,而空气动力学功能,并不是它的主要卖点。

为了表示歉意,小米提出给所有选装了这个盖子的车主,补偿价值两千块钱的商城积分。

这个解决方案,显然没能让车主们满意。

大伙儿的逻辑很简单:我当初是冲着你宣传的散热、导流这些实实在在的性能功能才花这四万二的,现在你告诉我这只是个“造型”,然后用两千块的积分就想了事,这中间的差价和心理落差也太大了。

小米汽车又摊上事了!再遭起诉,风波不断!-有驾

于是,车主们提出了自己的诉求,主要就两条:要么,你把我这个没用的碳纤维盖子换回普通的铝合金盖子,把四万二的差价退给我;要么,这车我不想要了,你给我开通退车渠道。

据说,之后双方代表进行了一场长达三个小时的谈判,但最终还是谈崩了。

网上有传言说,小米方面在谈判中表示,如果开启大规模退订,可能会对品牌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希望用户能理解。

这种说法更是让车主们感到无法接受,自己明明是受害者,怎么反倒成了要挟品牌的一方?

虽然小米高管后来又紧急辟谣,说这个传闻是假的,但双方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信任也降到了冰点。

在沟通无果的情况下,很多车主决定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他们联合起来,准备对小米汽车提起集体诉讼,诉求是“退一赔三”。

这个“退一赔三”是咱们国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的规定,如果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还购买价款,并获得价款三倍的赔偿。

现在,这个案子最大的看点和争议点,就是这个“三倍赔偿”的基数到底该怎么算。

小米汽车又摊上事了!再遭起诉,风波不断!-有驾

如果法院认为,小米的欺诈行为仅仅局限于这个四万二的选装件,那么赔偿金额就是退还四万二,再赔偿十二万六千,加起来是十六万八千。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车主和他们的律师正在努力的方向是,证明小米的这种行为构成了对整车销售的欺诈。

因为这个选装件是作为提升整车性能的重要部分来宣传的,它的真假直接影响了消费者购买整车的决定。

如果这个主张被法院采纳,那赔偿的基数可就是整车的价格了。

按照小米SU7顶配近三十万的售价来算,一旦成立,小米可能要面临每台车上百万的赔偿。

为了打赢这场官司,车主们收集了大量的证据,包括发布会上的宣传视频、官方App里修改前的产品介绍截图、直播时主播的讲解,以及他们自己动手拆解的对比照片和视频,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

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件事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消费纠纷了,它触及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一个以互联网营销见长的科技公司,在进入汽车这样一个对技术严谨性、产品可靠性要求极高的传统制造业时,应该如何平衡营销宣传和产品实际?

我们都支持国产品牌的创新和突破,也希望看到像小米这样的企业能给汽车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但这种支持和期待,是建立在诚信和品质的基础之上的。

把一个功能性部件做成一个纯粹的装饰品来卖,而且价格不菲,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希望这件事能给所有造车新势力提个醒,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流量和情怀不能替代实实在在的产品力,对用户的真诚,才是品牌最宝贵的资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