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特讯!汽车巨头通告全球,受荷兰对安世干预影响,芯片产能仅能维持10到20天,引发全球高度关注

停产潮来袭:大众领衔车企紧急 “踩刹车”

全球汽车业被一则停产通知推向焦虑顶点。德国《图片报》披露,大众汽车已向员工通报,其核心生产基地沃尔夫斯堡工厂将于本周三起停产,高尔夫、途观等主力车型的生产全面中断。作为欧洲汽车产业的 “风向标”,这家巨头的停产举动迅速引发连锁反应 —— 大众正与德国联邦劳动局磋商短时工作制,为可能的长期停产做准备。

危机绝非个案。日本汽车工业协会 10 月 23 日紧急公告,确认多家会员企业收到荷兰半导体厂商的交付预警,丰田、本田等日系车企的电子控制单元生产面临 “断供风险”。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早在 10 月 16 日就发出预警,若供应链问题无法解决,欧洲车企生产将全面停滞。美国汽车创新联盟也紧随其后发声,担忧危机波及北美制造业。《图片报》的悲观预测更添紧张氛围:德国汽车行业的芯片库存最多仅能支撑 10 至 20 天。

突发特讯!汽车巨头通告全球,受荷兰对安世干预影响,芯片产能仅能维持10到20天,引发全球高度关注-有驾

危机源头:安世半导体陷入 “控制权僵局”

这场风波的核心指向全球功率半导体巨头 —— 安世半导体。作为位居全球前三的汽车芯片供应商,其每年生产数十亿片芯片,覆盖大众、奔驰、宝马、特斯拉等几乎所有一线车企,一个汽车印制电路板组件上往往要用到数颗至十几颗安世产品。而荷兰政府对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实施运营干预,直接切断了这条关键供应链。

矛盾焦点在于企业控制权争夺。荷兰经济事务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称,干预是为防止 “业务及知识产权转移出欧洲”,但中方认为此举属 “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更棘手的是,安世半导体的生产链条高度全球化:芯片在德国制造,在中国完成封装测试后销往全球。如今荷兰总部与中资股东的分歧,导致全球订单交付全面停滞,部分产品已出现 “扫货式抢购” 现象。

突发特讯!汽车巨头通告全球,受荷兰对安世干预影响,芯片产能仅能维持10到20天,引发全球高度关注-有驾

产业链震动:从工厂到市场的 “多米诺效应”

芯片断供的冲击力正沿着产业链层层传导。对车企而言,芯片的战略价值在电动化时代愈发凸显:传统汽油车单车需约 400 颗芯片,而高端电动车的芯片用量已接近 1000 颗。安世的功率芯片更是电子控制单元等核心部件的 “心脏”,短期内根本无法替代。德国汽车管理中心专家 Stefan Bratzel 直言,车企虽紧急寻找替代供应商,但 “远水救不了近火”。

终端市场的反应同样敏感。经销商层面已出现恐慌情绪,部分热门车型开始囤积现货,消费者提车周期可能从原本的 1-2 个月延长至半年以上。资本市场也给出强烈反应,10 月 23 日当天,大众、丰田等车企股价均出现 2% 以上的跌幅,芯片概念股则逆势上涨,反映出市场对供应链失衡的担忧。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就业端,若停产持续,德国汽车业可能面临大规模短时工作制,波及数十万从业者。

突发特讯!汽车巨头通告全球,受荷兰对安世干预影响,芯片产能仅能维持10到20天,引发全球高度关注-有驾

破局曙光:政企联动能否化解 “芯片困局”

面对危机,多方已启动应急响应。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 10 月 23 日发布声明,强调中国境内业务 “运营正常,不受外部单方面决定影响”,试图稳定供应链信心。荷兰方面也释放缓和信号,卡雷曼斯透露正与中方高层磋商,“此事已上升至最高层级讨论”,希望通过对话化解僵局。

这场芯片危机再次敲响警钟: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环节的断裂都可能引发 “蝴蝶效应”。安世半导体风波能否平息,取决于中荷双方的磋商进展,更考验全球产业链的韧性。正如美国汽车创新联盟主席博泽拉所言,“确保芯片运输恢复不仅关乎汽车业,更关乎全球制造业的正常运转”。当前,尽快重启稳定供应,才是破解这场停产危机的关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