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开车的司机朋友都遇到过这种让人头疼的情况:尤其是在冬天或者下雨天,车子发动没多久,前挡风玻璃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突然间就变得白茫茫一片,外面的路况、红绿灯都变得模糊不清,伸手用毛巾或者袖子去擦,结果越擦越花,留下一道道难看的水痕,严重影响行车安全,也让人的心情瞬间变得糟糕。
很多人可能会纳闷,这好端端的玻璃,怎么说起雾就起雾了呢?
是车子出了问题,还是这玻璃质量不行?
其实,这事儿跟车和玻璃本身的关系并不大,它背后藏着的是一个我们初中物理就学过的简单道理。
要弄明白玻璃为什么会起雾,我们得先抓住两个核心的关键因素:一个是“温差”,另一个是“湿度”。
这两个条件但凡凑到一块儿,玻璃起雾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这个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就好比一个戴眼镜的人在寒冷的冬天从室外走进一个温暖的商场,就在进门的那一刻,冰冷的镜片会立刻蒙上一层水汽,变得模糊。
汽车玻璃起雾的原理和这个一模一样。
简单来说,当车内外的温度差距比较大,通常超过5摄氏度左右,并且空气中含有足够多的水汽时,这些水汽就会在温度较低的玻璃表面凝结成无数个微小的小水珠,附着在上面,从我们车里看出去,自然就是一片白茫茫的雾气了。
我们先来详细说说“温差”这个最主要的诱因。
无论春夏秋冬,只要车内和车外的温度不一样,就为起雾埋下了伏笔。
冬天是最典型的情况。
比如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天室外温度降到零下是家常便饭,汽车在外面停放了一整夜,整个车身,包括前后挡风玻璃,都被冻得像冰块一样。
当我们上车后发动汽车,为了取暖会立刻打开暖风,车厢内的温度很快就会上升到人体感觉舒适的22到25摄氏度。
但这个时候,夹在车内热空气和车外冷空气之间的挡风玻璃,它的温度回升速度是远远跟不上车内空气的,可能还维持在几度甚至零度以下。
这时候,车内空气中包含的水汽就找到了“用武之地”。
这些水汽主要来自哪里呢?
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呼吸。
科学数据显示,一个成年人在静止状态下,每小时大约能呼出30到50毫升的水分,这相当于一小时就能在车里“制造”出小半杯水的水汽。
如果车上坐的人多,比如一家人出行,那车内的湿度上升速度会成倍增加。
这些温暖而湿润的空气一接触到冰冷的玻璃内壁,水汽就会迅速液化,凝结成雾。
再来说说“湿度”这个重要的助推器。
如果空气非常干燥,即使存在一定的温差,由于空气中可供凝结的水分不足,也不容易形成明显的雾气。
可一旦空气的相对湿度超过60%,起雾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和频繁。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下雨天。
雨天时,空气中的水分本来就接近饱和,湿度常常高达80%以上。
这时候,不仅车外的湿冷空气可能导致玻璃外侧起雾,我们上车时鞋底、雨伞带进来的雨水,以及车内乘客呼吸产生的水汽,都会急剧增加车内的湿度,导致玻璃内侧也跟着起雾,形成“内外夹击”的局面。
夏天同样如此,当外面是闷热潮湿的天气,我们一上车就把空调开得很低,比如调到20摄氏度,强劲的冷风会把前挡风玻璃吹得冰凉,这时车外湿热的空气接触到冰冷的玻璃外表面,同样会在玻璃外侧凝结成一层雾气,需要靠雨刮器才能暂时清除。
搞清楚了起雾的根本原因,我们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天气和场景,采取相应有效的方法来解决了。
在寒冷的冬天,起雾通常发生在玻璃的内侧。
很多人的习惯是上车后怕冷,第一时间就把暖风开到最大,并且让出风口对着人吹。
这样做虽然自己暖和得快,但恰恰是导致玻璃起雾的错误操作,因为热空气没有优先去加热玻璃。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上车发动后,可以先把车窗稍微摇下来一道缝,让车内外的空气先进行短暂的流通,大约一分钟左右,目的是为了平衡一下玻璃内外的温差,让玻璃有一个适应过程。
然后关上窗户,打开暖风,最关键的一步是,将空调的出风模式切换到吹前挡风玻璃的专用模式,也就是那个扇形的除雾标志。
让暖风集中地、直接地吹向玻璃,先把玻璃本身烘热。
只要玻璃内侧的温度升高了,高于车内空气的“露点温度”,水汽自然就不会在上面凝结了。
如果雾气特别严重,可以按下空调的A/C开关,虽然开暖风时A/C灯亮起并不会启动制冷,但压缩机会工作,能起到强力除湿的效果,这是最快最彻底的除雾方法。
而在夏天或者多雨的季节,情况往往相反,雾气更多地出现在玻璃的外侧。
比如车子在太阳下暴晒后,车内温度很高,我们习惯一上车就把空调温度调到最低,风量开到最大。
冰冷的空调风直接对着玻璃吹,导致玻璃外表面温度骤降,而车外温度高、湿度大,于是就在外侧形成了雾气。
正确的做法是,刚上车时,可以先开窗或者打开空调外循环,让车内的热气快速散掉。
等车内温度降下来一些后,再关窗开启内循环制冷,并且把温度设置在一个相对舒适且不过低的水平,比如24到26摄氏度。
这样可以避免玻璃内外温差过大,从而有效防止外侧起雾。
如果外侧已经起雾,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开启雨刮器刮掉。
除了临时的应对措施,我们还可以做一些日常的预防工作。
一个非常实用且成本极低的方法,就是自制防雾剂。
找一个小的喷雾瓶,装入清水,再滴入几滴我们平时洗碗用的洗洁精,摇晃均匀即可。
然后用一块干净的软布,将这种混合液体均匀地涂抹在车窗内侧,再用干布擦拭干净,直到看不见痕迹。
这样做的原理是,洗洁精会在玻璃表面形成一层非常薄的亲水膜,这层膜能让水汽在接触玻璃时无法形成独立的小水珠,而是会均匀地铺展成一层透明的水膜,从而不影响视线。
这个方法的效果通常能维持好几天。
另外,保持玻璃的洁净也至关重要。
一个沾满灰尘和油污的玻璃表面,会为水珠的凝结提供更多的附着点,更容易起雾。
因此,定期用清水和干净的毛巾清洁内外玻璃,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现在很多汽车,特别是我们国产的许多车型,在配置上已经考虑得非常周到了,比如配备了前挡风玻璃加热丝、后挡风玻璃加热和后视镜加热等功能。
在冬天,这些功能可以说是除雾的“神器”,一键开启,通过电热丝直接给玻璃加温,效果立竿见影。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比如在行驶途中突然起雾,千万不要慌张,首先应该打开双闪警示灯,适当减速,然后迅速将两侧车窗降下一条缝,让车内外空气快速对流,同时打开空调对着玻璃猛吹,无论是冷风还是暖风,都能在短时间内有效缓解雾气,确保行车安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