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战以来,坦克的演进伴随着对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的更高追求,这导致了坦克重量的增加成为了一种趋势。若这种增重趋势持续下去,主战坦克可能会因超重而严重影响其通过性,最终导致其无法使用。
看看那些重量超过60吨的坦克:挑战者2、豹2和M1,它们都是超重的代表。
与这些坦克相比,苏联制造的坦克在控制车重方面更为出色,它们不仅保证了足够的防护和火力性能,而且在车重控制上也更为出色。
从T54/55系列开始,其战斗全重为36吨以上;
T64系列则在38吨至40吨之间;
T72/90系列则在41吨至48吨之间;
T80系列则在42吨至46吨之间。
这些坦克中采用了多种动力系统,如5TD/6TD系列的水平对置二冲程发动机和侧行星转向机,其最大动力可达1200马力,动力舱体积约为3立方米。
横置V2系列的四冲程发动机与侧行星转向机结合,最大动力为1130马力,动力舱体积约为3.2立方米。
而纵置燃气轮机与侧行星转向机组合,最大动力达到1250马力,动力舱体积为2.8立方米。
相比之下,豹2采用的纵置柴油机和M1的纵置燃气轮机与液力传动组合,其动力舱体积分别为6.9立方米和6.8立方米,显得相当庞大。尽管后期采用了更紧凑的欧洲动力包设计,但鉴于其出现时间较晚且对车体改动较大,豹2并未采用这种设计。
这也是因为液力变矩器的双流传动设计使得变速箱体积庞大,占据了大量空间。
尽管苏联的三种单流传动动力组合存在转向不够灵活、档位多导致驾驶员负担大、倒车速度不高等缺点,但它们的小体积动力舱对于控制坦克战斗全重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动力舱普遍高度较低,避免了西方国家坦克乃至99A/VT4那样的翘臀问题。此外,苏联坦克的车体较短,转盘式装弹机弹药全部置于车体内部,炮塔座圈比豹2和M1大,使得其结构设计更为合理紧凑,从而有效控制了战斗全重。
说到6TD发动机,其预期设计的6TD-3也达到了1500马力的水平,且体积更小、马力充足。如果配合下一代柴电混动技术,还能弥补水平对置二冲程发动机扭矩偏低的问题,这无疑是一种具有潜力的设计。
然而,由于乌克兰的经济实力不足和其在国际冲突中的角色定位,这种动力系统的前景变得黯淡。与此同时,中国开发了接近MT883的150HB系列动力系统,而俄罗斯则重拾了X12动力技术。在这种背景下,6TD发动机的未来显得并不明朗。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动力包之所以做得那么大,也是受限于研制时期的技术水平。像MT 883这样的动力包研制都是朝着更紧凑的方向发展。各国在研制过程中当然希望动力系统更紧凑、更省油、更可靠、更方便操作和维护。然而,随着各国军备发展放缓,新一代坦克的研制变得遥遥无期,只能在现有坦克上进行修修补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