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得掰扯掰扯这“新全顺房车捯饬”的事儿。
听着是不是挺犄角旮旯的?
可细寻思寻思,里面藏着不少弯弯绕。
你兴许觉着,不就是改个车嘛,有啥嚼头?
问题恰恰就在这“改”上。
恁是为啥要改?
改了又咋样?
背后,是对眼下营生光景的一种不待见,是对撒欢儿和耍个性的那股劲儿。
视频里那位老哥,鼓捣了四年多,改了仨来回,就为个使唤更趁手的灶屋。
油盐酱醋搁哪儿,盖板咋个开法,滑轨的尺寸,每处细节都抠得跟啥似的。
这不像瞎胡闹,更像是把生活嚼吧嚼吧,咽下去。
可咱也得认账,这种“顶呱呱改造”的背后,是搋进去的时间和银子。
不是谁都有这份闲工夫,也不是谁都有这份手艺。
所以,这种瞧着挺美滋滋的营生方式,其实是设了门槛的。
有人要说了,直接撂钱买个现成的房车不就得了?
省事省力。
话是没错,可现成的玩意儿,往往是批量出的,很难对上每个人的口味。
就像视频里的老哥,他稀罕的是“越来越顺溜”,而这“顺溜”俩字,就意味着要不断试水,不断磨合。
这儿就扯出个挺有意思的拧巴事儿: 一方面,咱恨不得耍个性,恨不得跟别人不一样; 另一方面,咱又想省事,最好能一步到位。
这种拧巴,体现在咱的方方面面。
就像拾掇屋子,有多少人最终住进了“样板间”似的家?
有多少人最终撂挑子了当初的个性化设计,选了“大众款”?
这背后,是跟现实磕头了,是掂量着时间和银子。
那么,回到房车捯饬这事儿上,它到底照出个啥?
我觉着,它照出了一种“微型单干”的精气神。
这位老哥就像一个产品的头茬用户,不停地提要求,不停地搭把手,最终鼓捣出一个更合自己心意的玩意儿。
这种“用户一块儿造”的模式,在网络时代已经不稀奇了。
很多APP、很多软件,都是在用户的不断念叨下,才变得越来越熨帖。
可咱也别忘了,这种模式也有它的短板。
用户的需求是五花八门的,咋个把不同用户的需求摆平,咋个不让产品变得太复杂,这都是要盘算的。
况且,这种“微型单干”的背后,往往藏着老大的本钱。
时间本钱、银子本钱、试错本钱,这些都是要硬扛的。
所以,当咱瞅见视频里那位老哥的“顶呱呱改造”时,不该只看到表面的光鲜,更该看到背后的付出和将就。
别忘了,那句老掉牙的话“没有更好,只有最好”。
这位老哥的房车,可能永远也够不着他心里的“最好”,但他追着最好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呵,一种营生光景的态度。
没准儿下回捯饬,他会直接把灶屋搬出来,谁说得准呢?
这事儿也点醒咱,与其埋怨日子不够板正,不如动爪子去挪动它。
哪怕只是小小的一笔,也能让日子更舒坦。
归根结底,日子是自己的,咋个巴适咋个来,你说是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