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总想把你发射到未来,但你的身体还停在石器时代,这就叫魔幻。
最典型的场景,就是你下班打个网约车,想在后排享受片刻的安宁。
结果发现,自己进的不是车,是个摇奖机。
司机一脚电门,你被死死按在座椅上,感觉灵魂还在原地,肉身已经冲出去了三十米。
司机一松电门,你又被安全带勒住,开始对人生进行前倾式反思。
红绿灯路口,成了司机表演脚踝艺术的舞台。
加一下,顿一下,再加一下。
你感觉自己不是在通勤,是在给一个帕金森节拍器当配重。
以前晕车,是盘山公路九曲十八弯,那是物理攻击。
现在晕车,是CBD里等红灯,这是魔法攻击,持续掉血,防不胜防。
社交平台上,“新能源晕车互助小组”已经成了当代年轻人的赛博呕吐袋。
有人说自己以前是跑长途大巴上都能吃泡面的狠人,现在坐个电车快车,五分钟就想跳车换个星球生活。
有人试图用科学武装自己,说这是三半规管和视觉信号的延迟,是前庭系统在闹情绪。
但大多数人选择直接投降,在心里默念:大哥,稳点,我刚吃的猪脚饭还想多待一会儿。
事情就变得很诡异。
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怎么到了新能源时代,人类的呕吐阈值就突然集体降低了?
这事儿扒开看,其实是一场关于“效率”和“人味”的商业博弈。
而你,就是那个被甩来甩去的筹码。
1
要搞懂为什么电车容易让人晕,得先明白你的身体是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在动的。
这事儿靠三个部门协同办公:你眼睛看到的,你屁股感受到的,和你耳朵里的前庭系统收到的反馈。
在燃油车时代,这三个部门合作了几十年,早就磨合出了一套默契。
发动机启动,先“嗡”一声,这是动员大会,你全身的肌肉和神经系统都收到了通知:“注意,要加速了”。
司机踩油门,动力通过复杂的机械结构传导,有个延迟,像一个温柔的助跑,你的身体能跟上这个节奏。
这套流程,你的身体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
但电车不一样,它把这套老规矩给掀了。
电车,本质上是个大号的四驱车,动力输出极其耿直。
电门就是个开关,踩下去,扭矩瞬间拉满,没有预热,没有前戏,直接把你发射出去。
这就像你跟人打架,油车是先摆个架势,喊一句“你瞅啥”,然后才出拳。
电车是话不多说,直接一个大逼兜呼你脸上。
你的眼睛看到了车在动,但你的前庭系统和身体肌肉还在原地懵逼:“刚才发生了什么?”
信息差出现了。
你的大脑就像个倒霉的项目经理,收到了两个部门完全矛盾的报告。
眼睛说“我们在飞”,前庭说“我们没动”。
大脑处理不过来,CPU干烧,最后只能选择最原始的报警方式:让你晕,让你想吐。
这是在警告你:系统出错了,赶紧下车重启。
更骚的操作是“单踏板模式”和“动能回收”。
这俩玩意儿被车企包装成“智能”、“省电”的未来科技。
逻辑很简单:踩电门加速,松电门就减速回收能量。
听起来很美,但对乘客来说,这就是噩梦。
因为这意味着车辆的加减速,完全取决于司机脚踝的稳定程度。
一个焦虑的司机,脚会不自觉地抖动,于是你就在后排跟着“点头”。
一个想省电的网约车师傅,会把动能回收开到最强,于是你体验到的就是永无止境的“冲—刹—冲—刹”循环。
这感觉就像坐在一艘被海浪反复拍打的小船上,但窗外明明是风平浪静的城市街道。
你的眼睛在看一部城市风光片,你的内脏却在体验一场十级风暴。
这场感官的内战,最终的停战协议就是让你把午饭交出来。
再加上电车引以为傲的“静谧性”,这简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油车有发动机的轰鸣声,那是一种持续的背景音,像心跳,它在不断提醒你的身体“我们正在移动”。
电车太安静了,加速于无声处,减速于无形中。
你的身体失去了声音这个重要的参照物,只能被动地承受一次又一次的突然变速。
所以你看,问题出在哪?
短句三连。
是你的身体变差了吗?不是。
是路况变复杂了吗?也不是。
是车的运行逻辑,和你身体的感知逻辑,彻底脱钩了。
车企在用工程师的语言写代码,而你的身体,还停留在用肢体语言沟通的远古时代。
2
你以为车企不知道你晕得像条被甩干的狗吗?
他们知道,甚至比你还清楚。
但在商战的逻辑里,你的胃,优先级没那么高。
我们用利益相关方博弈法拆解一下就明白了。
对于车企来说,什么是核心卖点?
是那些能写进PPT、印在宣传海报上的数据。
百公里加速几秒、续航多少公里、智能化程度多高。
这些是“硬通货”,是能直接换算成销量的东西。
“防晕车”呢?这是一个非常主观、难以量化的“软指标”。
这就像你做一份财报,营收和利润是必须亮眼的,至于员工情绪稳不稳定,那都是“企业文化”的范畴,先放一放。
在“快种快收”的互联网造车模式下,先把车卖出去,抢占市场份额,才是第一要务。
至于用户的乘坐体验,可以后续通过OTA升级嘛。
所以,车企面临一个选择题:是优先保证续航和性能,还是优先保证乘客的舒适度?
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选了前者。
因为动能回收开到最强,续航数据最好看。
电机扭矩瞬间释放,加速数据最炸裂。
这些都是可以吹牛逼的。
而你晕不晕,只要不吐在车上,那就不是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致命BUG。
对于网约车司机来说,逻辑更简单:省电就是省钱。
把动能回收拉满,一趟活下来能多省几度电,一个月下来就是几百块的真金白银。
至于后排乘客是不是在体验灵魂出窍,那不是他KPI的一部分。
他的屁股坐在驾驶位,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加速,什么时候要减速,他的身体有预判。
而你,作为乘客,是这场利益博弈里最无辜的受害者。
你付了钱,却要用自己的胃,去为司机的KPI和车企的续航数据买单。
这就是商业的残酷之处。
在新的技术浪潮面前,总有人要先被拍在沙滩上。
你的三半规管,不幸成了那个被时代选中的倒霉蛋。
3
当然,市场也不是傻子。
当“坐电车晕车”从少数人的抱怨,变成一个普遍的社会槽点时,新的商业机会就出现了。
“防晕车”开始从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卖点。
一些聪明的车企开始行动了。
他们发现,一味地追求工程师的“最优解”,可能会失去用户的“最优选”。
于是,一场“技术回调”开始了。
有的车企开始优化动能回收的曲线,让它介入得更平滑、更线性,模拟油车的“滑行感”。
有的在车里加入模拟的引擎声浪,用声音给你的身体一个“心理按摩”,提前打个招呼。
还有的开始在底盘和悬挂上下功夫,用更高级的技术来抵消加减速带来的冲击。
说白了,就是一群顶尖的工程师,在绞尽脑汁地让一台电车,开起来“更像一台油车”。
科技走了一大圈,最后又回到了情绪工程学。
因为他们终于明白,车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人为数据服务的。
机器的先进,最终要落脚到人的舒服上。
现在,“防晕座舱”、“零重力座椅”、“柔性车身”这些听起来玄之又玄的词,正在成为新的营销热点。
你看,市场就是这么有趣。
它先是创造了一个问题,然后又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包装成一个更贵的产品卖给你。
甚至,“晕车经济”都开始发芽了。
防晕香薰、防晕手环、乃至专门优化驾驶行为的算法,一条全新的产业链正在悄然形成。
而对于我们这些被甩晕的普通人来说,在车企彻底“良心发现”之前,也只能开启自救模式。
上车前含一片姜糖,上车后死盯远方地平线,手机坚决不看,内心默念清心咒。
这看起来有点滑稽,但本质上,是人类肉体在面对技术突变时,一种顽强又卑微的适应性努力。
人和电车的关系,就像一段刚开始的婚姻。
它可能更高效、更省钱、更智能,但你们的脾气、节奏、生活习惯,都需要重新磨合。
当你坐在车里,努力控制着翻江倒海的胃,假装自己一切正常时,你不是在晕车。
你是在用自己的身体,为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投下了一张不信任票。
好消息是,时代听到了。
它正在调转车头,回来接你。
当然,也可能会给你发个优惠券,让你换一台更贵、但是不晕的车。
毕竟,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用钱解决的。
如果有,那就再加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