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蛇吞象”被嘲笑,吉利18亿买沃尔沃,如今狂赚130亿美金!

2010年,全球汽车圈炸开了锅。一个叫吉利的中国小厂,当时在国际上几乎没人听过,居然掏出18亿美元,把瑞典的豪华品牌沃尔沃给全盘买下了。这消息一出来,国际社会都傻眼了。

很多人直接就说,这不就是“蛇吞象”吗?简直是胡闹!吉利怎么可能玩得转一个豪华品牌?除了那18亿,吉利还得再砸9亿美元进去当运营费。这笔钱,几乎把吉利家底都掏空了。

沃尔沃的豪门落魄史

当时的沃尔沃,那可不是一般品牌。1927年就创立了,瑞典的“国宝级”汽车,风光过好多年。可谁也没想到,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把欧美汽车市场搅得一团糟。沃尔沃当时的东家福特,自己都快撑不住了,只好断臂求生,把那些不那么核心的资产全给卖了。

当年“蛇吞象”被嘲笑,吉利18亿买沃尔沃,如今狂赚130亿美金!-有驾

沃尔沃被收购前,已经连着亏了十年钱,光2008年一年就亏了16.9亿美元。到了2010年,一年才卖33.5万辆车,比巅峰时期少了12万辆。在福特眼里,沃尔沃就是个烫手山芋,恨不得赶紧扔掉。

李书福的惊天布局

但吉利的老板李书福,脑子里想的却不一样。这老李,眼光毒得很,他早就看出福特要甩卖沃尔沃,甚至早在18年前就琢磨着要买下它。为此,吉利悄悄地储备人才,请来了福特的前高管,还组建了一支涵盖法律、财务、技术各领域的专业团队。

吉利最早靠便宜车打开市场,结果被嘲讽是“低端货”。李书福心里憋着一口气,他想把吉利做成世界级品牌。吉利汽车的发展方向也从“让大家都能买上”变成了“更舒适、更安全”。

当年“蛇吞象”被嘲笑,吉利18亿买沃尔沃,如今狂赚130亿美金!-有驾

巧了,当时国家也鼓励车企“走出去”,去国外收购先进技术。这给吉利大胆出手创造了好机会。虽然李书福一开始没啥收购世界品牌的经验,但他有耐心,有韧劲。吉利之前也跟外国公司合作过,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为他这次“豪赌”打下了基础。

砸锅卖铁也要买

谈判那叫一个艰难。吉利请来行业专家拼命压价,跟福特你来我往,最终硬是把价格从高位砍到了18亿美元。可对当时的吉利来说,钱,才是最大的拦路虎。吉利想尽了办法,除了自己的那点钱,还拉上了地方政府和国际财团。

为了凑齐最后一笔尾款,吉利甚至厚着脸皮向老对手福特借了上亿美元。可以说,为了买下沃尔沃,吉利真是“砸锅卖铁”,把全部身家都押上去了。福特虽然急着卖,但也没给吉利多少优惠。吉利领导层心里明白,买沃尔沃不光是为了牌子,更看重的是它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

当年“蛇吞象”被嘲笑,吉利18亿买沃尔沃,如今狂赚130亿美金!-有驾

放手去干,技术共享

收购完成之后,吉利没有像很多中国企业那样,大刀阔斧地去改造沃尔沃。他们聪明地保留了沃尔沃在瑞典哥德堡和比利时根特的生产基地,沃尔沃的独立管理团队也照样干。这种尊重品牌独立性的做法,一下子就稳住了沃尔沃的人心,也给它注入了新的活力。

吉利和沃尔沃一起搞研发,吉利因此拿到了大量先进技术。这些技术让吉利旗下的高端品牌有了底气,吉利在技术上一下子就上了一个大台阶。沃尔沃呢,被吉利收购后,业绩也奇迹般地反转,彻底扭亏为盈。

吉利还因此拿到了海量的汽车专利,以及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借着沃尔沃的供应链体系,吉利顺势整合了宝腾、路特斯等品牌。现在,吉利的产品线覆盖了各种价格带和动力类型,在全球市场上也更有竞争力了。

当年“蛇吞象”被嘲笑,吉利18亿买沃尔沃,如今狂赚130亿美金!-有驾

H1回报惊人,全球布局

从2014年到2024年,沃尔沃累计给吉利挣了大概130亿美元的净利润。这笔钱,是当初收购价的7.2倍!光算2023年一年的利润,年化回报率就超过了126%。这笔投资不光是赚了大钱,更重要的是,沃尔沃这个品牌的价值彻底复活,甚至更高了。

吉利借着沃尔沃的销售渠道,把自己的品牌也带到了海外。这几年,领克在欧洲卖了4.8万辆。极氪品牌也成功打入了40多个国家。吉利的海外收入占比,从不到1%飙升到了23%,销售网络遍布86个国家。

当欧盟要加征电动车关税时,吉利直接用沃尔沃在瑞典、比利时的工厂搞本地化生产,轻松绕过政策风险,这叫一个聪明!吉利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跃成为全球知名的汽车巨头。

当年“蛇吞象”被嘲笑,吉利18亿买沃尔沃,如今狂赚130亿美金!-有驾

H1笔者以为

这场曾被所有人不看好的“蛇吞象”交易,最终成了教科书般的商业传奇。它给中国汽车工业指明了一条路:怎么引进技术、怎么消化吸收、怎么自主创新。中国汽车也因此从“跟着跑”变成了“领着跑”。沃尔沃呢,也从濒临破产的“弃子”,变成了赚钱的全球豪华品牌。

吉利通过这次收购,完成了从“中国制造”到“全球智造”的蜕变。如今的吉利,是中国唯一一个拥有完整造车技术、研发平台、动力系统、品牌矩阵和全球渠道的民营车企。吉利已经从一个三线城市的造车小厂,成长为能和丰田、大众这些全球巨头掰手腕的狠角色。

这次收购不光带来丰厚的回报,更创造了巨大的技术红利。它为中国车企的海外并购提供了宝贵经验,证明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只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坚定的决心和合理的运营策略,就能实现逆袭,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