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在选购新车时,将目光投向了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和增程式电动车(EREV)。
这两种车,既能像电动车一样用电,又保留了加油的便利,看起来确实解决了许多人的出行痛点。
然而,一个新的难题也随之而来:面对销售人员口中五花八门的技术名词和性能数据,我们普通消费者到底应该关注什么?
其中,一个被反复提及的指标——“亏电油耗”,几乎成了许多人判断一辆插混或增程车好坏的核心标准。
但经过对市场上数十款车型的深入了解和实际体验后,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观点浮出水面:对于绝大多数家庭用户而言,过度纠结于亏电油耗,可能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真正决定你日常用车幸福感的,其实是另一个常常被我们排在第二位,甚至第三位的参数——纯电续航里程。
我们不妨先冷静下来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们当初为什么会考虑买一辆插混或者增程车?
答案其实很简单,绝大多数人并不是为了追求极致的节油,更不是为了在亏电状态下和燃油车比拼谁的油耗更低。
我们看中的,是它作为“电车”的那一面:那种安静、平顺、提速迅猛的驾驶感受。
一脚电门下去,车子悄无声息地滑出,没有发动机的轰鸣和顿挫,这种体验一旦尝试过,就很难再回到传统燃油车的世界。
从这个根本需求出发,我们购买这类车的目的,就是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电力驱动,把发动机当作一个应对长途旅行或紧急情况的“后备方案”。
既然我们的目标是“多用电、少用油”,那么车辆在“没电”状态下的油耗表现,其重要性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然而,在实际的销售环节中,“亏电油耗低至百公里5升”这样的宣传语术,却往往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这其实是抓住了消费者从燃油车时代继承过来的惯性思维,即对油耗的天然敏感。
但这种宣传,对于有条件安装家用充电桩的城市用户来说,构成了一种误导。
在油价日益高涨的今天,一度电的成本可能只要几毛钱,而一升油的价格却要八九块钱。
两者之间悬殊的成本差距,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用车习惯。
许多车主在提车后,加满第一箱油,可能要过好几个月甚至半年才会再去一次加油站。
他们的日常,就是回家停车就插上充电枪,第二天满电出门,发动机几乎没有启动的机会。
对于这些用户来说,那辆车在理论上的亏电油耗是5升还是6升,对他们全年的用车总成本影响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真正影响他们日常体验的,是纯电续航的长短。
我们可以设想两个非常现实的生活场景。
一位车主选择了一款官方标称纯电续航70公里的插电混动车,他的每日通勤往返距离是60公里。
从数字上看,这个续航似乎是足够的。
但实际情况是,车辆的标称续航通常是在理想条件下测得的,实际使用中,考虑到空调、路况、驾驶习惯等因素,续航打个八折是很正常的。
这样一来,70公里的标称续航,实际可能只有50多公里。
这意味着,这位车主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车辆的电池电量就会耗尽,发动机将不可避免地启动介入。
上一秒还在享受电驱动的宁静,下一秒发动机的噪音和振动就传了过来,这种体验上的落差感,会让人感到非常不悦。
更重要的是,他必须保证每天回家都充电,否则第二天就只能全程依赖发动机行驶,这不仅违背了他买车的初衷,也带来了更高的油耗和更差的驾驶感受。
现在我们来看另一位车主,他选择了一款纯电续航达到200公里的增程车,通勤距离同样是60公里。
他的用车生活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周一充满电,他可以轻松覆盖周一、周二、周三三天的纯电通勤。
他完全不需要每天都记着充电这件事,可以一周只充一到两次电。
这种从容和便利,是短续航车型完全无法比拟的。
即便周末想带家人去一百多公里外的郊区游玩,这块大电池也基本能够胜任。
发动机对于他来说,真正回归了“备用电源”的角色,只在长途自驾这种极少数场景下才会启动。
通过对比就能发现,更长的纯电续航,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节省,更是时间成本的降低和用车便利性的极大提升,这是一种生活品质的升级。
此外,我们还需要认识到,车辆在亏电状态下的表现,远不止油耗升高这么简单。
特别是对于一些增程式车型而言,当电池电量过低时,由于发动机的主要任务是发电,再由电机驱动车辆,这个能量转换过程本身存在效率损失。
在需要急加速,比如高速超车时,如果电池这个“蓄水池”里没有足够的电量作为缓冲,单靠发电机临时发的电,可能无法满足电机瞬间的巨大功率需求,从而导致车辆动力响应迟缓,加速感明显减弱。
这种情况在某些极端路况下,甚至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而一块容量足够大的电池,则能确保持续有充足的电量储备,让车辆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能保持稳定、充沛的动力输出,从而避免陷入这种尴尬境地。
当然,这并不是说亏电油耗这个指标完全没有意义。
对于那些没有固定充电条件,或者工作性质需要常年奔波于高速公路的用户来说,车辆在馈电状态下的能效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种使用场景下,像比亚迪DM-i这类以发动机高效直驱为技术亮点的插电混动车型,就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
它们在高速巡航时,发动机可以直接驱动车轮,能耗表现通常会优于增程式车型,能做到“有电一条龙,没电也不差”。
因此,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在选择插混或增程车时,应当建立一个更理性的评判体系。
我们应该首先审视自己的核心需求和用车场景。
如果你的生活半径主要在城市,并且拥有便捷的充电条件,那么选择一款拥有尽可能长纯电续航的车型,无疑是明智之举。
如今,我们中国自己的汽车品牌已经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提供200公里甚至更长纯电续航的增程新势力,还是同样配备了大容量电池的插电混动车型,都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你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这辆车“充一次电,能让我安安稳稳地用几天”,而不是去纠结那个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永远都碰不到几次的“亏电油耗”。
把关注点放在真正影响你日常体验的关键指标上,才能选到一辆真正让你省心、舒心,并能长久提升你出行品质的好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