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需考?公安部:探索智驾规范纳入培训!

智能驾驶隐患多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邵可强 报道说,最近几年,一些司机在开车的时候开启了“智能驾驶”功能,结果导致了不少事故。这些案例被曝光后,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更让人担心的是,有些人觉得酒后开启“智驾”可以躲过处罚,还有人误以为没有驾驶证也能用上“智驾”功能开车。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非常危险的,也反映出很多人对“智驾”技术还存在误解。

自动驾驶需考?公安部:探索智驾规范纳入培训!-有驾

智能驾驶监管加强

7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一场关于“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的专题发布会,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高水平的安全保障来推动“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王强在会上表示,现在市面上卖的汽车里装的那些所谓的“智驾”系统,其实还远没达到真正“自动驾驶”的水平,开车的人还是最终的责任人。

如果司机在开车的时候“手离方向盘、眼不看路”,不仅会给交通安全带来很大隐患,还可能面临三重法律后果: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对此,公安部门会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这类“智能驾驶”技术的规范管理。

为了更好地管理“智能驾驶”,公安机关将会同有关部门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监管。

自动驾驶需考?公安部:探索智驾规范纳入培训!-有驾

加强管理与法规建设

首先,得加强汽车厂商的管理。要积极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督促车企真正落实主体责任,认真做好各种驾驶辅助系统的测试验证工作,明确系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在遇到问题时该怎么处理。同时,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不能搞夸大宣传或者虚假宣传。还要督促车企做好用户告知工作,加强对新用户的培训,让他们能熟练掌握辅助驾驶功能的使用方法和哪些地方是不能碰的,真正做到对产品质量和安全负责。

其次,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建设。要联合有关部门,推动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法规,明确0到2级的辅助驾驶系统“人机共驾”的法律地位。同时,也要推动车企不断提升辅助驾驶技术的可靠性,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并探索把自动驾驶分级标准和辅助驾驶的操作规范纳入驾驶员培训和考试内容中去。

第三,要加强宣传和提示。驾驶人始终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公安部门希望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宣传,让广大驾驶人清楚认识到,现在的辅助驾驶并不等于自动驾驶。在买车和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全面了解辅助驾驶的功能,知道怎么开启和关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要清楚它的技术限制,一旦“脱手”或“脱眼”,就可能带来严重的交通安全风险,甚至面临法律上的责任。

自动驾驶需考?公安部:探索智驾规范纳入培训!-有驾

自动驾驶分级标准

之前大河报有报道说,自动驾驶其实就是车子自己开,不用人动手。它靠的是人工智能、摄像头、雷达、传感器这些技术,让车能自己判断路况、开车、避障,甚至还能自动停车。

2021年8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发布了一个叫《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的国家标准,编号是GB/T 40429-2021,这个标准把自动驾驶分成了0到5级。

现在市面上卖的智能驾驶汽车,大多数都是L2级以下的,也就是所谓的“组合驾驶辅助”,比如自动跟车、车道保持这些功能,但还不能完全放手不管。而L3级以上,目前还只是在一些特定区域做测试或者示范运行,还没开始卖给普通消费者。

想让一辆车真正实现主驾驶位没人也能上路测试,可不是光技术好就行,还得通过很多严格的测试,同时也要符合地方管理规定,还要拿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许可才行。

虚假宣传与法律责任

在买车的时候,很多汽车厂家或者4S店的销售员都喜欢用“智驾”、“无人驾驶”这些词来吸引顾客,甚至有时候还会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比如说车子的自动化程度、系统功能、使用范围等等。其实这些信息可能并不真实。

针对这种情况,市场监管部门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来处理这种虚假宣传的行为,罚款金额一般是广告费用的5到10倍,如果情节特别严重,还可能直接吊销营业执照。如果因为这些虚假宣传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比如引发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那责任人就可能涉嫌触犯《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面临最高两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同时还可能被处罚金。

另外,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中提到,2025年我国将推进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改。目前,公安部也在积极推动这项修订工作,里面对自动驾驶汽车的路测、上路行驶、交通违法以及事故责任认定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陈朋冲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