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这事儿,现在最让人怵的,兴许不是绕路,而是那扇…车门。
“劳驾,这车门机关在哪儿?” 这话,搁现在听着都渗着尴尬。
想当年,车门执手是啥?
那是汽车界的一股泥石流,简明扼要,拽就成了。
现如今呢?
百款电车,百般开启,宛如开盒。
感应的,掀背的,弹跳的,内敛的… 别说初来乍到,老炮儿都得抓瞎。
更离谱的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进了车,从里往外开,又是一场新奇冒险。
这年头,没点“破译”身手,都不敢招摇电车了。
敢问,这车门执手,怎地就成了社交“滑铁卢”了呢?
工信部近来着实看不顺眼,要撸起袖子管这茬儿。
他们预备搞一个《汽车车门执手安全规程》,硬性的那种。
目的也直白,就是让车门执手别光顾着耍花腔,也得掂量掂量安危。
盖因,危急关头,车门那是救命稻草。
此事,明面上是车门执手的形制问题,往深了扒,实则是汽车行当风云变幻的一个切面。
这些年,电车厂商为了攻城略地,各色“奇技淫巧”层出不穷。
隐匿式执手,便是其一。
它着实让车看起来更炫酷,更具未来感。
然而,这般“巧思”当真纾解了用户的痛点吗?
抑或仅仅为了“巧思”而“巧思”?
老实讲,多数时候,车企的“巧思”不过是为了博人眼球,制造谈资。
至于用户体感,那恐怕就靠后站了。
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派,终将让用户一头雾水,心生不悦。
况且,隐匿式执手,真的牢靠吗?
姑且不论,就说断电这档子事。
倘若车子出了岔子,断电了,隐匿式执手还能稳如泰山吗?
万一乘客身陷囹圄,如何脱险?
这些诘问,车企考量过吗?
亦或者再揣摩一下,假若车子横遭翻滚,或坠落事故,隐匿式执手会不会因误触而洞开,致使乘员被抛出车外?
这些皆是潜在的隐患。
当然,亦有人会说,传统执手亦有安全短板。
譬如,在遭遇撞击时,兴许会走形,致使车门无力开启。
但较之隐匿式执手,传统执手的靠谱度更高,更易上手,也更契合人们的日常习性。
这便引出更深一层的诘问:汽车设计,终归应该追求什么?
是追逐炫目的外壳,抑或追求极致的性能?
是追逐五花八门的功能,抑或追求最基本的安全与可靠?
不同的车企,或许有不同的答案。但于用户而言,安危永远是头等大事。
实际上,汽车工业的进展,绝非一蹴而就。
它需得不断试错,不断精进。
在追逐巧思的当口,更要恪守安全底线。
此番工信部出手规范车门执手,便是一个绝佳的信号。
它昭示,监管部门业已开始珍视汽车设计的安全性问题,并且要借由强制性标准来约束车企的行径。
不过,单靠监管部门的奋勉还不够。
车企亦当反躬自省,自身的“巧思”方向是否正中鹄的。
切莫为了“巧思”而“巧思”,更莫要为了迎合市场而牺牲安危。
理应将用户奉为圭臬,认真倾听用户的诉求,真正纾解用户的痛点。
唯有如此,方能赢得用户的信赖,方能在白热化的市场角逐中屹立不倒。
再说回到最初的车门执手。
它本应是一项简单、可靠、安全的设计。
但眼下,它却成了“科技感”的代名词,成了车企们争相炫耀的“创新点”。
但愿此番工信部出手,能让车门执手回归本真,让它再度成为汽车上最可靠、最安全的部分。
也但愿,往后打车之际,我们无须再问:“劳驾,这车门机关在哪儿?”
盖因,上车,是为了更安全地抵达目的地,而非为了体验一把“破译”的乐趣。
这届车企,可长点心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