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碰到一哥们,其实也是某公司曾经的牛人级人物。前阵子,他说:我这车把我坑了,租了个车队,半年才赚一万多,除了磨损,还得一直掏钱。这个他曾经手下管理过200多个项目经理,别人都说他领军那个团队,算是管理上的老江湖了。结果如今,跑网约车,挤进了那种还要拼命攒,拼命还债的节奏里。咱们聊起这事,他笑笑,说以前日子多舒服,现在这车一壶油两个小时。我心里琢磨,那时代的管理大师变成这样,也真凑巧。
这个行业变的快,快到我都觉得有点晕。你试想,原本是靠项目赚命的大佬,不说怎么突然落难,起码状态还是不错的。汽车这东西,一用就是几年,哪怕二手车刮刮蹭蹭,折价也得10%-20%(估算/体感,样本少)。养车成本那块,飙升后,一公里油费能破0.6元(这段先按下不表),租车还是买车,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这跟我之前在供应链上遇到的那些调整一样,忽然无限放大。供应链的博弈,就像你买车时,经销商折扣,背后也是品牌和供应商的资金与存货压力在斗。有时候你会觉得,车企裁员也是供应链压力一部分。像我那朋友,以前管理的平台,资金链断裂就变得刀光剑影。他之后也试过自己跑,但油费、维护费加起来,也就够支付每个月的车贷和车险。最后还是,得靠拼命跑一点点订单维持。
我记得他曾叹气说:车就像个瘦身的怪兽,弄得我跟个司机似的,全靠抢单来养家。其实我总觉得,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种打工+投资两难的局面。试想:咱们普通人买车,心里都懂,折价快,养车贵。有个朋友咬咬牙,投了个二手车平台,结果每卖一辆车都得折价10%,活生生的掉掉价值。车企那边,其实也算用了点小聪明,推出短期租赁,推低购车门槛,可是反过来,这也就让行业的资金+库存压力变得更大。你会觉得,从研发角度,没人会说我只要做个精简车型就行,但这个行业的供给其实变得越来越碎片化。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有一种感觉——现在的汽车,特别是网约车车,硬件上都是拼装出来的。哪款车用的成本最低?我估算,入门款的合资车也就2-3万(估算/样本少),自己买车成本其实还算可以接受。运营成本那块才叫真心贵。比如油钱,短途跑个十公里,油钱就得将近10元(估算/体感),如果一天跑8小时,油费一天下来得算100多,除去维护和其他费,100块是稳的。每月跑30天,油钱就得3000多,加上租车、保险、维修,成本压力真挺大。
你会不会觉得,其实行业里大部分人,跟我那管理老总情况一样,都在折腾中生存?我有个疑问:他们逐渐变成快递+外卖的那类低成本工人了吗?这种行业细分,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对汽车产业的理解,也得跟着扯。毕竟,很多车企挣不了钱,转战电动车、共享经济也只是合规的手段。反正我觉得,行业的变迁像一场没有硝烟的,你输赢都在一夜之间。看这份新闻时,我还在想,车企研发的那些新技术,比如主动安全和自动驾驶,是不是光鲜的表面,背后更像为了刷新技术指标偷偷换汤药,实际落到我自己用车,谁在用、怎么用上,倒是没那么重要。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本工程师的随笔:他们说,车上的传感器其实就像是嗅觉狗,只不过嗅觉的效果得靠算法调教。你说,自动驾驶看上去像是未来已来,但实际上,就是不断调整这些嗅觉,他们说AI也要吃喝拉撒,只不过吃是大数据,喝是算力。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自动驾驶尝试会遇到算力瓶颈和传感器误判的问题吧。
我还想问个奇怪的问题,自动驾驶如果真成熟了,是不是就意味着大片的车队可以全天候连续跑——你觉得这个想象合理吗?还是说,背后还是有许多我们没料到的陷阱?毕竟,那个画面太理想化了。
有时候我会质疑:如果自动驾驶+共享,最终会导致谁的利益最大?车企?还是消费者?又或者,是那些掌握算法的人?这个问题,就像我一开始那个老总落难,其实背后隐藏的是整个行业入口与控制的游戏。
说到倒觉得,一辆车其实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很多人的投资和梦想。就像我邻居买的新车,最后整个家庭都围着它转。也许,真正的重要,还是那个路边微微颤抖的灯光,或许它,就是展现未来或过去的那个小细节。
你说,下一步汽车行业会怎么走?我心里其实没有答案,但我喜欢看它在变化中的耐心。毕竟,我们都得在每个小拐角,找那个最舒服的角度,然后慢慢前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