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办公室里,手一抖,手机弹出个销量榜单。8月,自主品牌的战场又激烈了几分。吉利星愿几乎成了销售冠军的形象代言,估算一句:四五万的销量,差不多是个月光族级别的市场份额,当然这只是体感,样本很少。五菱宏光MINIEV依然站在电动车细分市场的河道里闯,续航或许不算长,但流动起来就是一股平民风。比亚迪还是宠粉保证,车型线铺得满满的,销量上去了。
我记得一次和修理工聊天,他笑着调侃:一台车出厂,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每个环节都像拼乐高,得一块块拼稳才能跑快。其实这句话挺贴切的——供应链的博弈就是这样,不像大厂放着一堆标准模具,供应链没调好,车再漂亮也得跑得稳。前段时间我刚看了点资料,估算一下,国产车的零部件本土化率大概在70%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利润率的差别,远没想象中那么乐观。
这次榜单最大的亮点,非小米SU7莫属,靠着性价比爆表,奋勇争先。可奇怪的是,排名竟然到了前十之外的第十三名——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仔细看看样本,发现这个价格档位,流动性太大,消费者对科技感的期待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高。问题来了,这车值不值得这个销量?它的真实力是不是被低估了点?(这句话我其实没太想过,可能是我对新势力还带点偏见?)
对比?很明显。比如说,同样十几万价位里,我曾试驾过几款车。某款车的应激情况比米还要差——动力响应慢了点,起步扭矩没有那么线性,像是在给你讲故事,展开得比实际快。不过实际上,好不好,还是得看你用着——我觉得真金白银,比如燃料和维护费,都比我预料的低,能不能说拿百公里成本来粗估一下?有的车一百公里油耗7升(估算),去到每升7块,九块油钱,算上入门价格,还不包括日常保养、保险。这么算吧,汽油车平均每百公里的成本大概在50块到70块之间,新能源的话,电费比油便宜不少,按一度电0.6元,几十块能跑百公里。
你说,这还算技术流吗?其实性能差异就像一把刀,刃越锋利,切起来越顺。比如那天我试驾一辆车,座椅调节有点繁琐,找半天没找到,心里暗骂:麻烦死了,这调节怎么不一步到位?可是它的悬挂很软,过坑的感觉比别的车舒服多了。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难道性能真的就只看参数?还是说,用户真正关心的,是用起来的体验——这是个检验设计好坏的现实点。
你知道我有个偏见?觉得新势力都吹得很厉害,但真材实料还得看时间打磨。比如我那朋友,开了个新能源品牌的车,他说:里面的一些设计,买前觉得酷,开久了就觉得有点麻烦。这是真实感吗?都说消费者的心理其实很复杂,喜新厌旧又怕新东西不靠谱。有些车的ADAS(自动辅助驾驶)功能,看上去酷炫,但实际用起来,像是在跟你玩猫捉老鼠,你得提前想好下一步。
说到自主品牌销量,我一直有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车型靠着品牌故事和灯光特效拼销量,真正能hold住的,还是真的用得顺手?我觉得,品牌其实就像一个人设,过度包装反而让人觉得虚。你试试买车的时候对比两款差不多的,一款只说科技感,另一款强调真实体验,谁会更信?我估算,品牌影响力可能占到销量的30%以上(样本有限,难说准),但最底层,还是得靠产品力。
你说,销量榜单背后,到底藏了什么?除了数字以外,是生活方式和心理预期的结合?我想,正如我刚试了那辆车,最打动人心的,还是那一瞬间的感悟,这个车能陪我走多远?(这段感觉有点诗了,但好像说得挺对的)其实我不太喜欢做绝对的判断,因为市场就是个变数。有人说,小米YU7的销量低估了它的潜力,可我在想,也许那只是市场的潜意识反应。毕竟,人们买车,除了性能,还要考虑因素太多。
我忽然想到,那个销售跟我说的:新车就看颜值,但更看细节。——其实细节才是真坑人地方。买家不可能每次都摆弄那些调节按钮,但用久了的感觉,比参数更重要。像我家老板,有次抱怨:这车轮胎每次都得调胎压,不开心。他其实在表达一个问题:再牛的技术,没有细节打磨好,也不能算完美。
说到这,我突然觉得,真正的实力或许就像一块不起眼的石头,藏在泥土里。如果你不挖一挖,永远看不到真材实料。
我这次就不猜测了,毕竟市场这事,太他妈复杂。你会不会也在想,这些榜单背后,隐藏的到底是谁的胜利?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