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排长队充电叫号卡点,车主等了4小时平台限充到80%缓解焦虑步伐却仍需系统性改善

服务区排长队充电叫号卡点,车主等了4小时平台限充到80%缓解焦虑步伐却仍需系统性改善

昨晚我在湖南高速休息区,看到不少车主排着队,像是在饭馆里取号码。有人手里攥着一张手写的49号,还剩14辆车在前面。说实话,这种场景我也不陌生。以前自驾经历中,充电排队成了日常副作用。但这次、今年国庆的特别之处,是明显感觉到排队时间变得更长、秩序更乱。有人等了三四小时才轮到充电,平均每辆车充满电大概也得一个小时左右。一车一小时的充电效率,和我之前预想的相比,简直掉坑里了不少。

服务区排长队充电叫号卡点,车主等了4小时平台限充到80%缓解焦虑步伐却仍需系统性改善-有驾

这段时间我特意翻了下去年和今年的充电数据,国庆假期全国高速充电量的增长速度挺惊人的。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国庆,高速公路上新能源充电量达到7215万千瓦时,日均算下来超1029万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大概34%。但统计提到充电桩总数也在快速增加。中国充电联盟的数字显示,去年新增公共充电桩达85.3万台,总数将近358万台,覆盖全国6000多个高速服务区,几乎无盲点。

但覆盖率不等于用得上。我跟朋友聊过,他在杭州高速休息区看到的情况更直观:充电桩+充电需求在井喷模式下,车辆排长队,甚至连最基础的充电都变得稀缺。国家电网平台预测,2025年高峰时段,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充电桩会满负荷工作。杭州、南京、武汉这些城市高速路上,新车牌照每天都在激增——大约每24小时新增新能源车超过2万辆。这是谁的压力锅啊?你说,怎么会不够。

塑料大棚缆线扎起来的快速扩容也有妙用。我们常说,多建站、快建站,但实际上,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单靠建更多未必解决根源问题,特别是电网的承载能力。英国也遇到过类似窘境。2023年初,他们在老旧高速服务区装了集装箱电池,储能系统动态调节电能,峰谷用电差异靠这个缓冲,让充电高峰不那么堵。用我一句话比喻:就像用一个大水桶接住涌来的水流,否则,水太大,桶就溢出来。

服务区排长队充电叫号卡点,车主等了4小时平台限充到80%缓解焦虑步伐却仍需系统性改善-有驾

中国的做法大致是铺设基础,但面临的问题很多。从实际看,许多充电站还在用线在地上,排队等候的老办法。像G42高速荆州东,去年7月有人提到,装了自动识别车牌的智能地锁,能有效阻止占位蹭位。这让我脑袋一亮:如果能在更多地方落实这个方案,能大大减轻占车充电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像英国那样加上储能和动态调度,让电网更智能、更灵活?(这段先按下不表,主要在讲短期与长期的结合策略。)

我发现,现实中最明显的隐形拥堵其实是油车占位。高速公路上,还能看到一些油车在充电站门口,附近坐个椅子,等着看桩放空电池,然后占一块充电。不是说油车不好,但为什么放着车子空闲占位置?这不是浪费资源吗?去年我在上海的一个充电站遇到一个修理工,他笑着告诉我:有的车,明明没满还占着,别人都着急等。我当时没细想过,但现在觉得,这其实是个制度性的问题——不好看,但确实存在。

又想到,通过技术手段,比如车牌识别、地锁、预约叫号,效率能提高一些。江苏南京最近新装了144台高速充电桩,厉害的是还结合了应急储能车,能在电网高峰调整用电。这让我猜测,高速服务区不光要快装,还应会调。毕竟,电网不是无限扩容,像英国那样用集装箱电池+光伏屋顶,是另一条路。这种灵活调度,能让原本水深火热的充电体验变得更可控,也更有人味儿。

服务区排长队充电叫号卡点,车主等了4小时平台限充到80%缓解焦虑步伐却仍需系统性改善-有驾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自己去高速充电,总觉得被骗了?其实不单是容量的问题。更严重的是,运营维护和管理。就像我那次路过一站,看到地上满是充电车的充电枪,插了一半的车主也没回来,留着占位状态。是不是该像英国那样,搞个智能地锁,自动识别后才放行?我试着算了个账:每次充电平均办公时间一个小时,淌水10分钟,排队时间从两三小时跃升到四五小时,看似等得无所谓,实际上浪费了多少时间?(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短期之内推速快,长远还是得系统性改善。)

我还在想,这些问题的根源之一,可能是规矩不明。一个口号,满城跑,充电站的管理和标准都没成熟。不同地方的叫号、限充、排队规则不一,这就造成一大堆走马灯式的地方性乱象。或许,可以借鉴欧洲经验,把充电桩利用率、占位治理、车辆调度,整合成一套全国统一的标准。那样告诉车主:充电就该像银行排队,按编号,公平,又高效。

我心里还一直惦记一个问题:他们怎么确保系统不要卡死?电网的实时调度难度大,像英国用电池+光伏,能在两三年内上位,但我们还得等技术和政策都到位。而且,像高博说的,短期先用限制充电、叫号、限时来压平高峰,确实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只是,长久看,这不是个成长的烦恼,而是体系的痛点。

服务区排长队充电叫号卡点,车主等了4小时平台限充到80%缓解焦虑步伐却仍需系统性改善-有驾

我在想:未来几年,这样的排队叫号会不会逐渐减少?答案不一定。因为需求还在飞速增长,新能源车占比会越来越高,甚至某些时候,峰值都要超预期。那种有备无患的状态,或许就是智能调度,再到全面升级电网的根基。没有绝对的一步到位,但只要方向对,快慢磨合,终究能走出来。

你会不会也觉得:假期里,充电排队就像抽签游戏,不够靠谱呢?我记得之前合作的那个充电平台负责人说:等久了也挺好,起码不用守着那几个桩,边搞点事,心也能稳一点。其实也是自我安慰。但实际上,避免排长龙、让出行更稳定,真的还得靠系统性黑科技,和更合理的管理制度的配合。

我在故事的留个悬念吧:在不远的你觉得充电站还能像今天这样叫号排队吗?还是某天,车子一到站,电就自己懂了什么时候该充到几成?真正示范出一种人机合作的智能充电新秩序?还是要试一试才知道。

服务区排长队充电叫号卡点,车主等了4小时平台限充到80%缓解焦虑步伐却仍需系统性改善-有驾

【这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新能源充电的一场考试——谁能真正把系统调教得更聪明点,谁就能在未来占得先机】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