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件事儿挺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就是咱们国家引以为傲的新能源汽车,漂洋过海卖到了澳大利亚,结果没等来一片叫好,反倒先收到了一张可能高达几千万人民币的罚单。
这事儿一出,很多人都纳闷,是咱们的车质量不行吗?
还是技术不过关?
其实都不是,问题出在一个咱们平时买车时不太会去细想,但一旦遇上就头疼得不行的地方——修车。
这件事情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咱们新能源车产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可能忽略掉的一些大问题。
咱们先说说澳大利亚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一位在那边的华人工程师,买了辆国产的电动皮卡,开着挺好,可车一出毛病,麻烦就来了。
想找个官方指定的维修店,得开车跑上百公里,这距离都快能跨个省了。
好不容易到了店里,人家说配件没有,得等,这一等可能就是一个月。
这位车主就把自己的经历发到了网上,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惊动了澳大利亚当地负责市场监管的部门。
他们一调查,发现这不仅仅是个例,好几家咱们的中国车企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就是没有按照当地的法律法规,向所有合法的修理厂公开车辆的维修信息和诊断工具。
在澳大利亚,有一项法规叫《机动车服务与维修信息制度》,说白了就是规定,你车企不能把修车的技术和信息当成自家的秘密锁在保险柜里。
你得把它公平地分享出来,让车主有权利选择去官方的4S店修,也可以选择去家门口自己信得过的修理厂修。
人家修理厂只要有资质,就应该能拿到和你4S店一样的技术手册和诊断软件。
这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防止车企搞垄断。
可咱们的一些车企到了那边,似乎还带着在国内的那套玩法,把售后维修这块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结果就跟人家的法律撞了个满怀。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不就是咱们的企业出海“水土不服”嘛,不懂人家的规矩。
但仔细想想,这场景是不是有点眼熟?
这让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的经历。
那时候,咱们的摩托车凭借价格优势,一下子就把越南市场给占领了,把日本的本田都挤得够呛。
可是好景不含,车卖出去了,售后服务完全跟不上。
车坏了没地方修,零件也找不到。
越南老百姓最后发现,买中国摩托是便宜,可修起来太费劲,最后还是宁愿多花点钱去买服务网点遍地都是的日本摩托。
那一次,咱们的摩托车企业可以说是输在了“最后一公里”上。
现在,新能源汽车在海外遇到的问题,和当年的摩托车何其相似,这说明我们可能在同一个地方摔了两次跟头。
说完了国外,咱们再把目光转回国内,情况其实更值得我们深思。
为什么车企这么不愿意放开维修权呢?
答案可能就藏在一组数据里。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统计,现在新能源汽车4S店的利润,有超过一半,具体说是54%,都不是靠卖车赚来的,而是靠售后服务。
这个比例比卖新车的利润要高出三倍还多。
这就很清楚了,售后维修对于车企来说,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配套服务,而是一棵实实在在的“摇钱树”。
既然是摇钱树,那当然是希望所有果子都掉在自家院子里,怎么可能愿意让别人来摘呢?
这就导致了国内新能源车主普遍遇到的一个困境:修车难,修车贵。
比如,一辆二十多万的比亚迪汉,电池包出了问题,4S店的报价可能高达十二万,差不多是半辆新车的价格了。
可如果去第三方有技术的维修厂,他们用可靠的二手电芯进行重组维修,可能四万块钱就能搞定。
面对这么大的差价,很多车主当然想选择更实惠的方案。
但这时候,车企就会站出来说,你用非原厂的配件不安全,出了问题我们可不负责。
更有甚者,有些车企会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限制。
之前就有新闻报道,一位零跑车主因为选择了第三方维修电池,结果车企直接通过远程控制,把他的车辆系统给锁死了,车子动都动不了。
这种做法,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行为了,感觉更像是一种“绑架”,用技术手段剥夺了消费者对自己财产的处置权。
车企总喜欢拿“安全”来说事,说新能源车技术复杂,特别是电池,让外面的人修不放心。
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很多业内人士都指出,所谓的“技术壁垒”,很多时候其实是“权限壁垒”。
一位特斯拉的前技术人员就透露过,很多维修工作,比如调整电池数据,在技术上并不难,关键在于车企在后台用软件把权限给锁住了,不开放给第三方。
这就好比你家的门锁坏了,明明换个锁芯就行,但厂家非说整个门都得换,而且只有他能换,不然就不安全。
这背后的逻辑,大家都能品得出来。
其实,咱们国家不是没有相关的规定。
早在2015年,就出台了《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里面写得很清楚,要求车企必须“无差别、无歧视、无延迟”地向社会公开汽车维修技术信息,不能搞垄断。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几乎没有听说过哪家新能源车企因为违反这个规定而被处罚。
法规成了“纸老虎”,没有了约束力,车企自然就有恃无恐,把售后利润这块蛋糕吃得越来越大。
这次澳大利亚的罚单,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及时的警钟。
它告诉我们,在全球化的市场里,光有好的产品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服务体系。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想要真正地走出去,赢得全世界消费者的尊重和信赖,就必须学会放下身段,把消费者的权益放在首位。
售后服务不应该是一门心思赚钱的工具,而应该是建立品牌口碑和用户忠诚度的桥梁。
你想想,如果一辆车,在哪都能方便地修,价格还透明公道,那大家对这个品牌的印象是不是会更好?
下一次换车的时候,是不是会更愿意选择它?
所以,要打破这个“维修铁桶阵”,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监管部门要拿出实际行动,让沉睡的法规真正“长出牙齿”,对那些搞技术封锁、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车企,要敢于亮剑,该罚就罚。
其次,也要扶持和规范第三方维修市场,建立一套统一的技术认证和培训体系,让有能力的修理厂能够名正言顺地获得技术支持,让车主能够放心地选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车企自身需要转变观念。
别总盯着售后那点利润,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一个开放、健康、有竞争的售后市场,最终受益的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品牌自身。
毕竟,车是卖给人的,人心赢了,市场才能真正赢下来。
我们买车,是为了享受出行的便利和自由,而不是给自己请回来一个“祖宗”,签下一份“终身售后税”的合同。
这个道理,越早想明白越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