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上,我刚把咖啡杯举到嘴边,手机屏幕上的“未来十年自主品牌存活率预测”榜单就蹦出来了。
差点没喷在键盘上——这画风太像一场还没开打的真人大逃杀,裁判提前拿着扩音器喊:“你,你,还有你,可以留下;剩下的一百多号人,自己找出口吧。”
比亚迪和奇瑞并肩站在安全区里悠闲地聊股票走势,吉利喘着气但还能跟队跑,长城像是在半程停下来换胎,而理想和零跑,只能抬头看天默念“别踩坑”。
至于其他名字?
王传福已经很礼貌地提醒:洗牌要来了,你们最好先收拾好行李。
这种榜单冷冰冰,但背后是热得烫手的火药味。
它不仅是一堆数字,还暗暗给行业贴标签——谁有资格笑到最后、谁可能下一季度连新闻都混不进。
这种带点残酷的预言,让每个名字突然变成故事里的角色,就算平时对车市毫无兴趣的人,也会忍不住八卦一句:“这几家真能撑满十年吗?”
就在大家还沉浸在排行榜的戏剧感里,比亚迪挑了一个特别适合抢镜的日子——9月12号,把仰望U8 L鼎世版推到了台前。
一台全尺寸行政豪华SUV,在新能源赛道上的姿态完全就是一句狂妄宣言:“我不仅能走,还能漂。”
不是价格飘,是水面漂,那种暴雨天直接划过去救人的漂。
易四方技术让它原地掉头、蟹行侧移;云辇—P液压控制系统甚至帮晕车党缓解眩晕,这对那些坐公交都会抓扶手的人来说简直是仙器级关怀。
比亚迪这些年的节奏,很容易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装了个市场情绪探测器。
在别人犹豫的时候,他们总是拍板上市,从磷酸铁锂,到刀片电池,再到今天易四方+云辇组合拳,每一步都精准踩中痛点。
这也是为什么专家敢把他们放进百分百存活俱乐部。
在这个新造车丛林,不只是要跑得快,还得会变形潜水,有条件的话最好再飞一段路程。
不过盯着比亚迪久了,会忘记另一层现实:这份榜单更像是一张行业健康体检报告,只不过医生说话不留情面。
“你最多还有几年”,这是不少企业真实状态。
从野蛮生长到优胜劣汰,中国汽车产业过去十多年一直在高速拐弯,新势力和传统厂商互相抢饭碗,如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一路飙升,可背后的阴影也越来越厚,比如产能过剩、价格战失控、小型品牌频繁倒闭,经销商库存积压严重,有些工厂干脆停摆。
所以当王传福说“一百多家可能出局”,听起来虽然狠,却没人觉得夸张,因为很多人已经亲眼看见同行消失在朋友圈里。
而仰望U8 L这样的产品出现,又添了一笔讽刺意味。
一方面,它证明中国新能源制造能力已经摸到了豪华市场门口;另一方面,它也等于告诉小厂们,这样的技术门槛不是靠补贴砌出来的。
当你的竞争对手不仅便宜、省电,还有夜视防雾霾、防碰撞、中控分体式后轮转向,让5.45米车身拐弯半径媲美A级轿车时,你到底用什么去拼?
消费者心理也挺有意思。
很多人一直把比亚迪当作“性价比高手”,突然抬出一台售价冲击百万级别(顶配车型)的SUV,总有人会皱眉问:“是不是赚大发啦?”
那感觉就像隔壁阿姨某天开回劳斯莱斯,不管她怎么解释都是三句之后被追问,“咋发财的?”
可高端化本来就是所有自主品牌梦寐以求却寸步难行的一关,从红旗H9到蔚来ET7,无不是用旗舰车型试图证明自己的设计与工程实力。
有的人喊梦想喊好多年,有的人是真的做出来,然后交给市场评判——结果嘛,要么赢麻,要么砸锅卖铁。
如果把现在扔进历史时间线,其实挺刺激:中国汽车工业曾经几十年追赶合资,现在开始反客为主,把创新卖回世界。
这股力量既来自政策扶持,也源于国内消费升级需求。
但白热化竞争下,一次战略押错足够让一家企业从榜首跌落谷底,比如吉利今天九成存活率,看似稳,可五年内智能驾驶领域冒出的黑马,很可能直接改写排名。
我见过不少案例,本来风光无限,一次研发方向押偏,就永远没爬回来。
还有一点,说实话我老觉得这种公开预测本身就是一种施压工具。
对于那些被排在七成以下的新势力,相当于是往投资人的心口捅了一刀,“钱收紧吧”。
资本信心一旦动摇,就是裁员缩编、项目搁置,然后骨牌效应一路滚下去。
当然,被唱衰并非绝对死刑,当年的特斯拉也是一路唱衰声中熬出来,不过需要极强执行力加上一丝运气,而且运气这东西,没有保质期,下秒站哪边谁都不知道。
所以看完这份榜单,我替幸存者感叹厚积薄发,也替处境艰难者捏汗。
不过最让我好奇的是,比亚迪这样的大玩家,在巩固基本盘之后,会不会继续通过高端化打开新格局?
仰望U8 L会不会只是第一颗棋子?
还是一次秀肌肉给同行看的表演?
答案估计几年后才揭晓。
但至少现在,我们确定中国汽车江湖里的剧情刚翻开新篇章,而且绝不会按套路发展,说不定哪天,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厂凭借某项黑科技逆袭成功;或者下一次排行榜更新时,有熟悉的大名意外跌出了安全区。
如果只能选一家押注未来十年的票,你愿意投给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