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的水泥地上,还残留着新车划过的胎印,刹车的痕迹像谜一样延展。几名工程师围着一辆挂着“华境S”试装牌照的SUV低声讨论,偶尔有路人停下脚步,悄悄掏出手机拍照——但他们很快发现,新车没什么特别的大Logo,只有一个低调的“境”字嵌在尾标上。对于那些习惯了“问界”“极狐”这种明显联名的老法子的人来说,这一下有点发懵:华为这回,是准备换剧本了?
如果你是五菱、广汽或者东风的人,看到自家新项目的名字里都带一个“境”字,心里可能会嘀咕:到底是谁在主导?这“境”字,是稳妥的港湾,还是巨浪前的风口?
说起来,华为造车这个故事,并不比实验室里的DNA测序简单多少。以往大家惯常看到的鸿蒙智行、HI模式,无非就是把华为的智驾和座舱包揽进来,搭伙卖技术,品牌还是别人家的。但现在不一样了,三“境”齐发,分别落在五菱宝骏、广汽和东风身上。每一“境”都像是一次深度卷入,有的负责性价比,有的瞄准高端,还有的要和传统车企一拍即合,合力造牌,连名字都可以一起想。
华境S定位很清楚,尺寸做大、轴距放长,1.5T插混配天舆架构L平台,座舱用鸿蒙5.0,智驾搞到乾崑ADS 4,电池也挑了业内新秀。价格压到二十万以内,配得上“性价比刺客”,背后是华为对自己技术的自信,也是对零跑C16、吉利银河M9这些“平民豪华”车型的直接挑战。说得严重点,这等于把高阶能力“平权”到大众车型上,把马路上的“科技平民化”推上一层楼。
启境F03则两条道走,华为自己主导研发,找上广汽和意大利美学团队,车型做成溜背轿跑,激光雷达和智驾系统全系标配,还留出纯电和增程两套方案,目标价位不低于三十万,对手直指享界S9、阿维塔12这些高级货。简单说,华为的算盘就是“上可攻下可守”,技术做底层,品牌分级,价位从十五万咬到五十万,不放过任何层级,车企们真的得掂量掂量——跟还是不跟?
至于东风那边的“X境”(可能以后叫奕境),玩法比之前再多一层:双方联合定方向、开发、销售,名字还在征集,商标早早注册下手,怎么看都不像是单纯贴标,更像是一次共享基因工程。“合作到底合作到哪一步”,这是汽车圈里每天都在问的问题,华为这一回,答卷写得很深也很模糊。
更有意思的是,华为还准备发明第四种模式:技术归华为,牌子归车企,新车不挂华为Logo、也不上华为店,双方“共处一屋各管一摊”。工程师可以下沉到前线,但控制权终归还给车企,这就像法医进场协查,不主刀,但让现场更专业、更高效。对车企来说,这种“半亲半疏”关系,既能用上华为的底气,也不容易被彻底同化。到底合作到什么程度?谁说了算?又得再耐心等一阵。
看来,华为的棋局远没走完,光“境”字系列的商标,早就把“宝境”“瞬境”“逸境”“元境”都注册了个遍。未来三年,估计这类品牌邀请函会一波接一波送到各路车企饭桌上,价位覆盖全区段,推新速度赶上当年荣耀、小米那些手机旗舰收割战。华为不是冲着一两款爆款来的,它要的是用技术和生态把车企们一点点团拢进自己的朋友圈,最后形成一个“既联合共赢,又时时抢话筒”的汽车江湖——当然,说起来很美,里面的暗流也确实够深。
站在法医旁观者口吻,这一局无疑比剖尸还复杂。技术好,品牌多,转身快,这是“华为系”一直的杀器。可合作能走到多长远?谁能保证不会变成科技捆绑下的新型绑定?对车企来说,把“命根子”递出去委实不那么爽快,尤其是零部件和算法都吃对方一家饭,那点自主权就得天天数着过。也难怪这几年,有车企对华为直说“合作可以,主权不能丢”。
现实并不美好,这个世道里人人都想当主角。华为当然不愿只做低调幕后,谁愿意自己的技术只当个外购件?但车企呢,既舍不得升级掉队,也不愿躺平认输。多牌多模式这一招,看着花哨,实则像法医在病房里挑纱布,既要精细不误,又怕一刀切下去,谁都难受。别指望在国产车圈能有绝对赢家——最后都是一地鸡毛,小心翼翼地拼成本、炒概念、比谁家座舱更快响应。
说到底,各家合纵连横、心怀鬼胎,也只不过是“你有药方我有病,能不能治好还得问时间”。而“境”字系列大概率会成为内卷下的样板间——既有家族感,又随时能捏出新亲戚。做得好,“境”就是标准;做砸了,也就是又多了一批模仿秀。
这么玩下去,产业链会不会被彻底“境化”?技术共享到底能换来多少实打实的成绩,还是最后都成了圈钱的流量话题?二十万买到华为智驾是不是下一个新卷王标配?三十万还能拼高端吗?合作模式还能再复杂点吗?在这场“智驾拼图”里,谁真正学会了拎清合力和控制权的边界,谁就能笑到最后。你又怎么看呢?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