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二手车老板们,十句话里有八句离不开 “难”,收车价不敢降,卖车价不敢涨,中间那点利润,都快被各种平台、同行、政策给挤没了,新车三天两头官降,刚收来的车都还没整备完,市场价就已经崩了,到卖车时,客户又围着检测报告能挑出一堆毛病,砍价砍到成本线边缘。
本土市场的 “内卷” 早就不是简单的价格战了,二手车的定价体系崩塌乱套,前两个月收的车,可能过个节就亏了几千块,内卷卷到极致,不是拼本事,是拼谁能熬,继续在这片泥潭里煎熬,出路在哪?
一、出海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
别觉得 “出海” 是大企业的专利,现在不少中小车商已经悄悄尝到了甜头,国外市场的逻辑和国内差别很大,有的地方看重车的实用性,不太在意外观小瑕疵,还有的地方新车供应不足,二手车成了刚需,根本不用打价格战。
看看这些实实在在的“外需”:
1.“需求”缺口巨大: 中亚、中东、非洲、东南亚甚至俄罗斯远东,大量地区汽车普及率还在比较低,老百姓兜里有点钱了,第一件事就是买车,但买全新的,贵!靠谱耐造的二手车,是绝对的香饽饽!需求是实实在在的,而且持续增长!
2.“供给”严重错配: 咱们国内淘汰下来的主流车型,因为车况好、价格合理,恰恰是很多海外市场需要的“硬通货”,他们本土要么没有这车,要么就贵得离谱。这个“黄金差价”,就是巨大的利润空间。
3.政策“相对”友好: 别被刻板印象吓退,很多国家为了促进海外贸易、满足民生需求,对二手车进口的政策,比你想象中可能更清晰、更稳定,甚至还鼓励措施,但前提是你必须对这些都有一定的了解。
二、破局的关键,出海考察!
1.走出信息茧房,亲身寻找真实需求:坐在家里,刷刷手机,看看看二手信息碎片,就敢拍脑袋做海外生意的,这不是魄力,是莽撞,出国考察,不是去逛车展拍照片,而是要深入当地市场里去,亲眼看看大街上什么车型占比高、当地市场什么车好卖、什么价格是当地大众能够接受的,
2.直连关键节点:还有物流链条如何搭建,从国内运过去的成本到底是多少,有没有更省钱的运输方式,当地客户验车的标准是什么,是不是像国内这样依赖检测报告?甚至当地的节假日、消费习惯都得摸清楚。
3.算清成本账:亲自跑港口、问清关代理、谈物流公司。把从中国仓库到海外买家手里的每一个环节成本、时间、风险都摸透,避免后期天价账单和无休止扯皮。
4.制定专属策略: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市场,制定精准定位:主攻哪个国家?主打什么车型?定价定在什么挡位?合作模式是批发还是零售?如何解决支付和售后?形成一份可执行、可落地的出海作战方案。
三、还在犹豫吗,只有走出去才有新活路
本土市场的蛋糕就这么大,再怎么分也填不饱所有人的肚子,与其在熟悉的泥潭里挣扎,不如走出去,去拥抱一个充满增量、等待开发的新蓝海市场,
“本土转圈”是死循环,内耗没有赢家,出海考察,才是那把砸碎困局的铁锤,是二手车商在激烈竞争中活下来、活更好的唯一生存之道。
出国考察不是浪费钱,而是在给企业找生路,展厅里的库存不会自己消失,但海外广阔天地,正等着你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发现,用胆识去开拓,所以别再等了,再等,汤都没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