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别克日产接连押注Momenta背后的智驾算盘
那天在别克至境L7的发布会现场,我蹭在媒体区后排,前面一位穿着蓝色工装的试车员小声嘀咕:“方向盘都交给Momenta了啊。”这话像是把过去几年车企高喊的“全栈自研”一下子翻了个底朝天。上汽通用直接把高阶智驾的核心算法交给了R6飞轮大模型,这事儿要放三年前,估计得被说成是技术投降。
其实也能理解,当年大家都觉得灵魂要握自己手里,于是感知、地图、规控甚至芯片全堆到自家楼里搞,自研团队越养越大,代码版本多到部门抱怨更新一次就像搬家。邻居老周原来在某厂做验证,说有次OTA卡在法规审批上整整拖了两个月,新功能上线时用户早忘记它长啥样。钱花得越来越猛,可开起来没啥质变,这账本谁看谁心慌。
真正压垮人的,是端到端大模型突然冒出来,把原来分模块迭代那套直接掀桌子。一口气要几十亿公里有效数据,还得配GPU/TPU加速卡烧电烧钱,不是百万销量级真不敢梭哈。我认识一个做供应链的小哥说,现在光训练成本就够买一条中型生产线,而且还不保证三年内能回本。这种门槛下,小厂只能干瞪眼,大厂也开始算计:与其死磕,不如找已经砸过钱的人合作,把沉没成本转嫁出去。
不过,把方向盘交出去,也不是甩手掌柜那么简单。在至境L7这个项目里,上汽通用还是塞进了一套自己的安全冗余逻辑——制动、转向双路备份,下探到传感器和零件层面;仿真验证更狠,用的是Momenta多年积累的数据场景,再加Super Cruise跑出来的那些高风险标签(听销售顺嘴提过,他们内部吹1100万公里0事故)。甚至“一键泊车”这种原计划没有的功能,也是双方磨合中蹦出来的新活儿,我去试的时候,在比车身宽40厘米不到的位置,它硬生生一脚踩进去,比我自己倒库还稳当些。
这类共创模式,其实就是主机厂和算法公司互相掺和进对方流程,从需求定义一直拉扯到落地体验闭环。我见过一次他们联合调试,那场景跟修理铺差不多,一个工程师钻驾驶舱盯屏幕,一个趴后备厢接线,外头还有人拿着对讲机喊参数——完全不像外界想象那么云端化,全是油渍味儿的人间烟火气息。
现在行业分岔路口很明显:一种继续垂直整合,从芯片做到ISP;一种走共创路线,用自己的安全经验调教外部大模型;还有就是成本优先派,为入门车型直接买成熟高速NOA方案。我表弟去年买了一台走量SUV,就是后一种配置,两颗8M摄像头、一颗毫米波雷达,加个域控总成不到3000块,高速自动变道够用了,他反而嫌市区辅助太啰嗦,总关掉不用。
这些路线不会并行太久,各家赌的不一样,有人盯着下一代芯片红利,有人看重经验+数据壁垒,还有人只求摊薄采购价。但最后谁能先跑出正现金流,就有资格改写下一幕规则。这事儿可能跟十几年前DVD和蓝光之争差不多,看似技术驱动,其实背后都是商业棋局——只是这回,下棋的是汽车公司和算法公司一起坐在桌边罢了。
前几天去保养店换机油,又碰见那个试车员,他笑说:“等你哪天看到丰田也这么干,就知道这是潮水方向。”我半信半疑,不过想起他那句“方向盘都交出去了”,忽然觉得,也许很多决定,并不是退,而是一种绕过去再上的打法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