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颗芯片背后的技术突围
小鹏图灵AI芯片的诞生,标志着国产车芯的算力跃升。这颗芯片搭载40核处理器和双NPU神经网络加速单元,最高算力突破750 TOPS(每秒万亿次运算),相当于同时处理150部高清电影的数据量。横向对比远超英伟达Orin X芯片的254 TOPS,实现“一颗顶三颗”的效率突破。更关键的是其场景适应性:通过DSA(特定领域架构)设计,专为自动驾驶任务优化硬件底层,结合深度定制的软件算法,算力利用率接近100%,彻底释放性能潜力。
从落地进展看,图灵芯片已在小鹏G7 Ultra车型首发搭载。三颗芯片分工明确:两颗驱动智驾系统,一颗担任“整车大脑”处理语音交互,本地算力总和超2000 TOPS,让高阶智驾脱离云端依赖成为可能。而量产时间线更显效率——2024年8月流片成功,2025年Q2量产装车,仅10个月完成从实验室到上路。
二、大众联姻小鹏:从资本合作到技术反哺
双方合作早已超越单纯的资本绑定。2023年大众入股小鹏4.99%,2024年4月签署电子电气架构技术协议,联合开发适配中国市场的电动平台。如今芯片供应谈判,将合作推向更深层级:
- 技术互补:大众亟需补齐智能化短板,小鹏芯片可直接赋能其2026年在华推出的两款新能源车型,缩短研发周期。
- 成本分摊:何小鹏直言芯片研发投入“达数十亿级”,外供模式能快速摊薄研发成本,反哺技术迭代。
- 本土化深化:大众中国发言人强调“双方各自发挥优势”,暗示小鹏芯片将成为其本土化战略的核心组件。
值得玩味的是合作模式创新。不同于传统Tier1供应商关系,小鹏以技术提供方身份,将自研芯片植入国际巨头产品链,开创了中国车企“技术输出”新路径。
三、外销战略:从自用到生态的野心扩张
小鹏对图灵芯片的定位远不止于车载。何小鹏透露:“我们的愿景覆盖汽车、飞机和机器人,需要一类能驱动多平台的芯片”。这一构想已在落地:
- 跨场景适配:芯片架构同步支持飞行汽车与AI机器人,实现“一芯三用”。
- 开放合作:官方明确“欢迎全球伙伴洽谈芯片与软件解决方案合作”,并保留与英伟达等厂商的既有合作,展现供应链灵活性。
- 行业催化:随着蔚来“天玑”、理想等车企加入自研芯片战场,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正从“电池主导”转向“芯脑协同”的创新阶段。
四、国产车芯的全球化启示
小鹏图灵芯片的突破,折射出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的两大跃迁:
1. 技术自主纵深:从三电系统到AI芯片的全栈自研,车企通过垂直整合掌握核心定价权。例如小鹏G7以19.58万元起售价搭载三颗自研芯片,实现“高端性能平民化”。
2. 国际分工重构:外资品牌从技术输出方转为接收方,印证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话语权提升。正如分析师指出:“SEPA 2.0扶摇架构的核心,正是算力-算法-数据的闭环能力”。
---
当何小鹏向全球车企发出芯片合作邀约时,中国汽车工业已悄然切换赛道——从“以市场换技术”转向“以技术拓市场”。未来十年,随着更多中国“数字心脏”跳动在全球车型中,智能汽车的进化叙事将不再由单一巨头书写,而是诞生于开放协作的创新生态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