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关键信息:
34米的刹车距离算“较差”,40米却是“一般”,这种评级你敢信吗? 懂车帝的测评栏目近年多次陷入“双标”争议,尤其在对比亚迪的测试中,从车身用料对比到性能评级,处处是令人瞠目的逻辑矛盾。 当本田思域因15万售价的“良心用料”被夸赞时,10万的比亚迪秦却被忽略电池占成本30%的事实;当卡罗拉麋鹿测试72km/h“技惊四座”,秦Plus DMi 74.7km/h反被批“中下水平”。 更荒诞的是,纯电车腾势D9竟被点名“发动机噪音明显”! 这些事件背后,是评测标准的缺失,还是商业利益的驱动?
懂车帝在“十车拆解”中,将10万的比亚迪秦与15万的本田思域直接对比车身钢材用料,结论称思域“用料更良心”。 但秦作为插混车,配备18.3kWh大电池,成本占比超30%,而思域作为纯燃油车无电池负担。 若剥离电池成本,秦的车身材料成本实际低于思域。
更矛盾的是,同为插混车的吉利帝豪也被同样方式对待,但懂车帝未在合资燃油车对比中提及成本差异。 网友犀利指出:“合资车不敢和国产车比配置,只能拿高价车和低价车比用料! ”
2023年,丰田卡罗拉在沥青路面以72.3km/h通过麋鹿测试,懂车帝评价“技惊四座,安全性有保障”。 而2025年秦Plus DMi在抓地力更差的水泥路面跑出74.7km/h,却被标注“成绩依旧不佳,处于中下水平”。
面对质疑,懂车帝编辑辩称“测试场地和条件不同”,但拒绝公开具体变量数据。 业内人士反问:“若场地差异足以推翻结论,为何将不同条件车型纳入同一评级体系? ”
在MPV横评中,懂车帝称别克GL8(燃油车)“静谧性强”,而纯电动的腾势D9 EV却因“发动机噪音明显”被扣分。 此表述引发用户哗然:“纯电车哪来的发动机? ”
懂车帝随后修改措辞为“电机噪音”,但未解释初始用词错误。 更关键的是,测试未公布分贝仪数据,仅以主观描述放大国产车缺陷。 相比之下,GL8的发动机噪音未被量化对比。
2023年懂车帝冬测显示,比亚迪海豚60-0km/h刹车距离34米,评级“表现较差”;而大众ID3刹车距离40米,却标注“表现一般”。 网友计算出:海豚刹车距离比ID3短6米,相当于一辆A级车的长度!
舆论发酵后,懂车帝悄然将海豚成绩改为“一般”,未说明理由。 同样双标出现在加速测试:海豚0-60km/h加速10.1秒获差评,而ID3加速11.4秒反被宽容对待。
2024年测评腾势N7双枪快充时,懂车帝使用总功率上限仅180kW的充电桩测试,得出“无法达到标称220kW”的结论。 工程师类比:“这好比用窄水管测大流量水龙头,结果当然不达标! ”
行业标准要求测试设备需匹配车辆性能上限。 在同类测试中,未发现懂车帝对特斯拉或蔚来采用类似限制。
2025年3月,懂车帝发布新能源车销量趋势图,比亚迪以92.52%同比增长领跑,但图表采用非常规纵坐标轴截断和压缩设计,导致其增长曲线在视觉上趋于平缓。
反观特斯拉同期销量图,则使用常规比例尺突出波动。 数据可视化专家指出:“这种设计诱导读者形成‘增长疲软’印象,属于典型的软性误导。 ”
2021年懂车帝将比亚迪汉EV与极狐阿尔法S对撞,标题赫然写着“刀片电池起火”,但实际起火点是低压电瓶线路。 比亚迪澄清:测试车被更换导电冷却液(原厂为紫色绝缘液),且静置48小时后才起火,不符合真实事故逻辑。
中汽研同期测试中,汉EV以91.5分获五星安全认证,A柱无损、气囊全开。 懂车帝被质疑“用非标测试挑战国家级权威”。
2023年冬测中,问界M7增程版续航达成率31.6%垫底,华为余承东怒斥:“坑人的测试! 科学与严谨才是基本规则。 ”长城汽车调取后台数据曝光猫腻:测试前车辆经历71分钟空调制热,期间开关车门十余次,大幅增加能耗。
吉利副总裁杨学良追加质疑:领克08测试前怠速71分钟,开门6次,“这些操作消耗了18%电量”。 懂车帝虽直播复测自证,但画面多次中断,结果大相径庭。
中消协2024年报告指出:93.1%第三方测评涉嫌标准问题,55.7%存在“商测一体”嫌疑。 懂车帝被曝“品牌合作权益”标价600万-1600万元,被网友戏称“充值帝”。
2025年中汽协启动新能源汽车测评标准制定,秘书长王耀直言:“未遵循标准的测评,本质是误导消费者的流量生意。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