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这场牌局,车企为续航押宝,现有巨头怕被洗牌

嘿,哥们儿,坐。

最近是不是耳朵都快被“固态电池”这四个字磨出茧子了?

我跟你说,这感觉特像十几年前,大伙儿围着个饭局,唾沫横飞地争论“移动互联网到底是不是个屁”。结果呢?你现在没手机活得下去吗?

今天这固态电池的场面,比当年那饭局可大多了。这哪是饭局啊,这简直就是一场已经上了头的德州扑克。

牌桌上,坐着宁德时代、丰田、三星这些老炮儿,身后还围着一圈像清华、中科院这种学院派高手当“军师”。桌子中间的筹码,是动辄几百上千亿的真金白银。每个人面前都发了两张底牌,谁也不让谁看,但都在咋咋呼呼地往里砸钱。

你猜怎么着?

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手里的牌,是能改变未来几十年的“同花顺”。

这事儿有意思的地方在哪儿?不在于那些我们普通人听了就犯困的“604Wh/kg”或者“碘离子中介”。说白了,那些都是技术宅的黑话,是他们甩在牌桌上吓唬人的筹码。

关键在于,这场牌局背后,藏着一股子浓得化不开的……焦虑。

你没听错,就是焦虑。

你琢磨琢磨,这事儿底下起码藏着三层要命的焦虑。

第一层,是车企的“续航焦虑”。

这帮造车的哥们儿,现在是真难。一边是国家拿着小鞭子在后面抽,催着你搞新能源,搞碳中和;另一边是消费者,嘴上喊着支持环保,掏钱的时候比谁都实在——“哥们儿,你这车能跑多远?冬天打折不?充电排队不?”

固态电池这场牌局,车企为续航押宝,现有巨头怕被洗牌-有驾

一千公里,成了一个魔咒,一个所有车企都想迈过去,但又被传统锂电池死死按住的坎儿。这就好比你是个武林高手,内力已经修炼到顶了,可就是打不通那最后一道任督二脉。

这时候,固态电池来了。它就像一本从天而降的武功秘籍,上面写着四个大字:“长生不老”(哦不,是“超长续航”)。你说车企能不疯吗?他们就像沙漠里快渴死的人看到了绿洲,甭管是真是假,先扑上去啃两口再说。所以你看上汽、广汽、蔚来,一个个都跟下了军令状似的,排着队宣布自己的装车时间表。

固态电池这场牌局,车企为续航押宝,现有巨头怕被洗牌-有驾
固态电池这场牌局,车企为续航押宝,现有巨头怕被洗牌-有驾

这哪是技术规划啊,这根本就是在跟消费者喊话:“再等等!别跑!我马上就有神丹妙药了!”

第二层,是电池巨头的“王座焦虑”。

你以为宁德时代这种已经是“武林盟主”的,就能高枕无忧了?恰恰相反,他们才是最睡不着觉的。

这就是商业里最经典的“创新者的窘境”。你现在靠着液态锂电池这套独门绝技,赚得盆满钵满,产线开了一百条,上下游全是你的人。可江湖上突然开始流传一本叫“固态神功”的秘籍,据说练成了能天下无敌。

你怎么办?

你要是说“那都是邪魔外道,不堪一击”,万一哪天真有人练成了,第一个就来把你这个“武林盟主”挑下马,你就成了下一个诺基亚。

可你要是立马废掉自己苦练多年的武功,从头开始练那个“固态神功”,那现有的产业、利润、员工怎么办?万一那秘籍是假的,或者练起来走火入魔,你不就自废武功了吗?

所以你看宁德时代的表态,特别有嚼头。一边公开说“全固态还早,2030年再说”,给大家的情绪降降温,稳住自己现有的江山;另一边呢,实验室里的小火苗比谁烧得都旺,什么硫化物、卤化物,各种路线都偷偷在练。

固态电池这场牌局,车企为续航押宝,现有巨头怕被洗牌-有驾

这叫什么?这叫“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对他们来说,固态电池不是一个“要不要”的选择题,而是一个“什么时候、怎么做”的生存题。这场牌局,他们输不起。

第三层,也是最深的一层,是国家层面的“饭碗焦虑”。

朋友,别以为这只是几家公司之间的商业竞争。你把视角拉高一点,这根本就是一场国与国之间,关于未来能源话语权的“世纪豪赌”。

固态电池这场牌局,车企为续航押宝,现有巨头怕被洗牌-有驾

过去一百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汽车工业的皇冠,一直戴在德国、日本、美国的头上。我们玩了这么多年,一直是在人家的规则里当个“优秀组装工”。

电动车时代,好不容易靠着锂电池产业链,我们实现了“弯道超车”,第一次有机会跟老师傅们掰掰手腕。现在,固态电池这个“下一代技术”的哨声又吹响了。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牌桌要重洗了!

所有人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日本丰田憋着一股劲,想靠固态电池夺回失去的荣耀;韩国三星、LG也在玩命砸钱;欧美那边更是虎视眈眈。

这时候,如果我们稍有懈怠,那好不容易抢来的这点先发优势,可能一夜之间就化为乌有。所以,你看我们的顶尖学府、科研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才会如此密集地发布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中试线。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行为了,这背后有国家意志的影子。大家心里都憋着一口气:这个未来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所以你看,这三层焦虑叠在一起,就像往滚油里浇了一瓢凉水——炸了!

整个产业链都陷入了一种“集体亢奋”。搞材料的,像当升科技,玩命地研发什么“超高镍”、“富锂锰基”,据说已经给好几家固态电池厂吨级供货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就像是这场淘金热里卖铲子和牛仔裤的,不管谁挖到金子,反正他们的生意是稳赚不赔。

搞设备的,像先导智能,也在疯狂迭代。因为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跟以前完全是两码事,以前是“和面”,现在是“压瓷砖”,需要全新的机器。这就又催生出一个几百亿的大市场。

但是,朋友,聊到这儿,咱得冷静一下。

老姜我混了这么多年,见过太多风口了。风越大的地方,猪飞得越高,但摔死的也最惨。

固态电池现在是不是有点“虚火过旺”?

我说两个最扎心的事儿:成本和工艺。

固态电池这场牌局,车企为续航押宝,现有巨头怕被洗牌-有驾

先说成本。现在的液态锂电池,成本控制得好的,一度电大概一百多美金。固态电池呢?四百到八百美金,翻了三五倍都不止。

固态电池这场牌局,车企为续航押宝,现有巨头怕被洗牌-有驾

这是什么概念?这就好比你平时买菜都用环保布袋,突然有人跟你推销一款爱马仕鳄鱼皮的购物袋,说它结实、耐用、有面子。东西是好东西,问题是,你买得起吗?就算你买得起,你舍得用它去装大白菜吗?

再说工艺。这玩意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全是魔鬼细节。那个“固固界面接触”的难题,听着学术,说白了就是你让两块砖头严丝合缝地贴在一起,还想让中间的离子像在水里一样跑得飞快,这本身就反物理。中科院那个“碘离子胶水”的法子很巧妙,但从实验室到大规模量产,良品率能做到多少?成本能控制在多少?这中间隔着一条马里亚纳海沟。

还有那个硫化物电解质,性能是牛,但它也特别“娇贵”,对空气里的水分极其敏感,生产车间得做到比手术室还干净干燥。这对设备、对环境控制的要求,高到变态。

所以,我估摸着,这事儿最后大概率会是这么个走向:

未来三五年,半固态电池会先上车。这玩意儿就像是“中西医结合”,还留着点电解液,性能提升一些,安全性好一点,成本增加得也还能接受。主要用在那些四五十万以上的高端车上,算是个“尝鲜”的产品,让有钱人先体验,顺便帮整个行业摊平成本、验证技术。

至于那个传说中的“全固态”,短期内你别指望它出现在你十万块的买菜车上。它更可能先出现在一些不差钱、但对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要求到极致的领域。比如,低空经济的飞行汽车(eVTOL)、人形机器人、特种装备。这些场景,电池多贵几万块钱无所谓,但要是从天上掉下来,或者机器人干着活儿突然“趴窝”了,那损失可就大了去了。

等这些“特区”把技术彻底玩明白了,成本像挤牙膏一样一点点降下来,可能得到2030年,甚至2035年,全固态电池才有可能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说到底,技术革命从来都不是一场浪漫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混杂着希望、泡沫和鲜血的马拉松。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发令枪响后,所有选手冲出起跑线的狂热景象。谁能笑到最后,谁会中途退赛,谁又只是个陪跑的,现在下结论,还太早。

固态电池这场牌局,车企为续航押宝,现有巨头怕被洗牌-有驾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场牌局已经开席,谁都下不来了。

这盘大棋,你怎么看?评论区里碰个杯,聊聊。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