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件事儿挺有意思,值得咱们普通老百姓坐下来好好琢磨琢磨。
就是美国那边的一些专家,最近有点想通了,公开说美国之前搞的那个高关税,本想给咱们使绊子,结果没想到,最后把自己家的汽车在中国市场给绕进去了,让美国车在中国老百姓心里的位置变得越来越尴尬。
这听着就让人好奇,难道咱们这边还没怎么发力反击,对方就先扛不住了?
这背后的一来一回,可不是简单的谁制裁谁,而是一场市场、技术和人心的综合较量,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事儿捋清楚。
事情的开头,大家都还有印象。
几年以前,美国那边单方面挑起了贸易摩擦,大笔一挥,就对很多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上了高高的关税。
咱们国家当然不能干看着,你来我往,也对一系列从美国进口的商品,特别是汽车,加上了相应的关税。
这个动作,对于国家层面是博弈,但落到咱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两个字:涨价。
您想啊,一辆原本在美国生产的汽车,比如一辆林肯、一辆福特野马,甚至是早期进口的特斯拉,它们坐着大船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成本本来就不低。
现在,在原来的价格基础上,还得再叠加上一笔不菲的关税,这车价能不往上蹿吗?
原来可能四十万能拿下的车,现在可能要多花五六万甚至更多。
对于任何一个准备买车的家庭来说,这都是一笔需要掂量掂量的开销。
大家心里都会犯嘀咕:这多出来的钱,车本身又没有变好,没有增加任何新的功能或者更好的性能,纯粹是为这个关税买单,这钱花得冤不冤?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这么想的时候,美国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人气,或者说“民心”,就开始动摇了。
这不是因为车造得不好,而是因为它变得“不值”了,性价比这个老百姓最看重的标尺,被关税这块大石头给压得严重失衡。
就在美国汽车因为价格问题,在中国市场变得有些步履维艰的时候,咱们中国自己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却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各种有利因素正好都凑到了一起。
首先,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是实打实的。
最让老百姓有直接感受的,就是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买车直接能省下一两万甚至更多的钱,这可是真金白银的优惠,比什么花里胡哨的宣传都来得实在。
这个政策一再延长,给了市场和消费者巨大的信心。
另一方面,还有一个叫“双积分”的政策,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但它对车企的影响巨大。
简单说,就是国家规定,所有车企都必须生产足够数量的新能源车,不然就得花钱去买积分,否则连生产燃油车的资格都会受影响。
这就像一根鞭子,逼着国内外所有在中国市场的车企,都必须把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新能源车的研发和生产上,一下子就把整个行业的创新速度给提了起来。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快得惊人。
就在几年前,大家买电动车最大的顾虑还是充电问题,总担心开到半路没电了,找不到地方充电。
可转眼间,全国各地的充电桩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从城市商场、写字楼的地下车库,到高速公路的服务区,现在全国的充电桩数量已经超过了八百万个。
在很多城市里,找充电桩比找个停车位还要方便。
这种“充电自由”的实现,基本上打消了城市用户最核心的顾虑。
最关键的一点,是咱们国产品牌的全面崛起和对市场的深刻理解。
当一些传统外国车企还在纠结于发动机的排量、变速箱的挡位时,中国的汽车品牌已经换了一条赛道,开始玩起了智能化和用户体验。
比如比亚迪,埋头搞技术,弄出了“刀片电池”,既安全、寿命又长,一下子就解决了大家对电池安全性的担忧,现在已经是全球新能源车的销量冠军。
再看“蔚小理”这些新势力,它们更是重新定义了汽车。
蔚来搞换电,三五分钟就能满电出发,比加油还快;理想汽车抓住了中国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把大屏幕、冰箱、舒适的座椅全都搬进了车里,让汽车不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更像一个“移动的家”。
后来小米也加入了战局,更是把手机和汽车的生态打通,玩起了“人车家全生态”,这些都是传统车企以前想都想不到的。
咱们可以设想一个很现实的场景。
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手里有三十万的预算准备买车。
在过去,他可能会考虑买一辆打折的美国品牌中型轿车,觉得有面子、品牌硬。
但是现在,他走进4S店一看,那辆美国车因为关税,价格没啥优惠,车里的中控屏幕还像几年前的款式,智能化功能也少得可怜。
然后他再到隔壁的国产新能源品牌店里转一圈,发现同样三十万,能买到一辆设计前卫、内饰豪华、有着超大屏幕和流畅车机系统的电动车,辅助驾驶功能齐全,而且每个月用电的钱比油钱能省下一两千块。
面对这样的选择,您说他会怎么选?
答案几乎是显而易见的。
数据不会说谎,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三十五,这意味着每卖出三辆新车里,就有一辆多是新能源车。
在这场巨大的市场变革中,唱主角的几乎都是中国品牌。
而那些依赖进口的美国汽车品牌,除了像特斯拉那样在中国建了工厂,实现了本地化生产,躲过了大部分关税影响,其他的品牌,市场份额被严重挤压,声音也越来越小。
所以,那位美国专家说的“失了民心”,丢掉的不仅仅是价格上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丢掉了对技术潮流的引领和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先进形象。
当中国的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已经把汽车看作是一个大型的智能科技产品时,他们更关心的是语音助手够不够聪明,自动泊车灵不灵,车机系统好不好玩。
而很多美国传统汽车引以为傲的发动机轰鸣声和机械质感,在电动车安静而迅猛的提速和低廉的使用成本面前,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当然,咱们也得客观地看,新能源车的发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比如在东北、西北这些冬天特别冷的地方,电池性能会打折扣,充电设施也不如南方城市密集,所以电动车的普及率还比较低。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充电桩的覆盖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导致了城乡之间新能源车渗透率的巨大差距。
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国家也已经看到了,正在通过各种政策,比如“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活动,来推动解决这些短板。
总的来说,美国当初挥舞的关税大棒,客观上给咱们的国产品牌创造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战略机遇期。
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强有力的外来竞争者,给了国内品牌宝贵的成长空间,让它们能够心无旁骛地进行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
等到咱们自己的产品足够强大、技术足够先进、市场足够成熟之后,就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这时候,所谓的关税壁垒,已经挡不住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滚滚向前的车轮了。
这件事情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今天的全球化竞争中,关起门来搞壁垒是行不通的,最终还是要靠过硬的产品、领先的技术和真正理解消费者的心,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