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上海车展”)进入媒体日第二天。本届车展以“拥抱创新,共赢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中外企业参展,展出总面积超36万平方米,规模再创历史新高。4月23日至24日为媒体日,两天内密集举办了193场发布会,较2024年北京车展增长18%,创下历届车展之最。这一数字不仅折射出全球车企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预示着行业竞争的进一步白热化。
合资品牌打响“反攻战”
过去三年,中国自主品牌凭借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快速崛起,一度在车展中占据绝对C位。然而,本届车展却呈现显著变化:大众、丰田、宝马等合资品牌展台人潮涌动,首发新车数量激增,智能化配置直击中国消费者需求。例如,丰田全球首发了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纯电SUV,搭载本土研发的智能座舱系统;大众则推出插混车型,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售价较国产同类车型更具竞争力。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合资品牌战略的深度调整。去年以来,国家加强对智能驾驶过度宣传的监管,部分依赖“智驾”概念的自主品牌面临合规压力。与此同时,合资企业加速本土化研发,缩短新车迭代周期,甚至将中国团队纳入全球产品设计体系。宝马集团负责人表示:“中国消费者的反馈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技术路线。”
自主品牌分化加剧,头部企业守擂
尽管合资品牌攻势凌厉,比亚迪、华为、吉利等头部自主品牌仍稳居流量中心。比亚迪携腾势、仰望等子品牌矩阵亮相,展出车型覆盖10万至百万元价格带;华为鸿蒙智行推出的尊界S800,凭借AI融合交互系统引发关注。然而,部分新势力品牌表现黯淡:小米YU7因产能问题确认缺席车展,雷军也未现身发布会;极氪、蔚来等虽发布新品,但声量较往年有所下降。
行业分析指出,政策规范与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自主品牌正经历“洗牌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企中,仅前十名占据75%市场份额,尾部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
新能源占比超七成,技术竞争成焦点
本届车展首发新车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达72%,智能化与能源技术突破成为核心亮点。特斯拉宣布将推出低成本Model Y,生产成本预计降低20%;宁德时代展出固态电池技术,计划2026年量产。此外,上海市同期启动“五五购物节”汽车促消费活动,通过置换补贴、免费牌照等政策刺激市场。
国际化程度提升,中国车展引领全球风向
展会首日,奇瑞、吉利等展台被外媒记者“包围”,多家车企配备多语种接引员,凸显上海车展的全球影响力。小鹏、长安等企业高管透露,正加速海外布局,将依托车展平台对接全球供应链。
结语:竞争新常态下的机遇与挑战
2025年上海车展既是合资品牌重振旗鼓的战场,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成熟的分水岭。自主品牌需在技术创新与合规经营中寻找平衡,而合资企业的本土化转型能否持续赢得市场,仍有待观察。可以预见,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选择的双重作用下,中国车市的“淘汰赛”将愈发激烈,唯有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方能在这场全球盛宴中立于不败之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