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主心凉了,企业倒闭售后无门,行业风险加剧

世道变了,新能源车主的心也凉了。

谁能想到,前几年还被当作“科技与速度”的代表,新能源车如今却成了“烂尾车”密集区?有人说,这事怪资本、怪企业、怪行业太浮躁,也有人觉得这就是技术进步成本的一部分。但我总觉得,关键还是那些真金白银买车、满心期待能开个十几年的车主,成了最大赢家——啊不,最大倒霉蛋。这锅谁背?看似很复杂,其实明明白白。

先来问个最简单的问题,买一辆新能源车,你到底买的是啥?是华丽的大屏、比油车更猛的加速?是所谓的“智能体验”、定期OTA升级?还是那一句“终身质保、免费换电”,加上一堆承诺甩出来的安全感?其实你买的是未来,是所有承诺打包后的一个长梦:只要车厂活着,你“后顾无忧”,哪怕是想象中的无忧。

可惜,如今的现实就是,车厂一倒闭,你的车比十年前烧着的老桑塔纳都不如。人家油车没啥智能,零部件工艺成熟,全国维修点满地都是;新能源新势力呢?动不动主板加密、零部件专供,獨家协议,维修站都说“对不起,没法修”。不夸张地说,“烂尾车”现在是“废铁价”,但车主还得每年交保险、还贷、苦等下次大修。家门口的充电桩配件坏了没人来管,APP突然用不了,远程解锁变成摆设。你想寻求售后维护,发现原厂消失、零件断供、天价保险,现实狠狠抽了你一巴掌。不是谁欠你,是这个行业的“承诺”本来就是纸上的大风。

很多公司倒闭,像哪吒、合创、高合这些名字,曾经都很响亮,现在一个个变成了新闻专题。最惨的不是投资人,毕竟资本市场风浪大,钱多了自然经得起赌局。最惨还是消费者。厂家玩命烧钱,赢了炫耀,输了都让老百姓擦屁股。你以为的质保、售后、服务,都是“主机厂活着时的权利”,一死清零,谁给你管维修?保险公司瞅着这破烂局势,赶紧把这些品牌列入高风险名单。你就算掏钱都难,保险拒保、配件难求、维修无门。等于车主被动一次性付清所有风险。

问问,这事是谁造成的?其实从头到尾,很多车企本质上是“融资壳”+“营销壳”,面子做得漂亮,里子全靠烧钱。资本进来一轮又一轮,几百亿砸下去,做的是发布会、找的是大牌高管、讲的是互联网故事。至于真正的造车技术,压根没几家吃得透,最后拼的是谁“烧得慢”,谁能撑到下一轮融资。等钱一紧,高管跑路,营销团队转身跳槽,留下几万车主傻眼,服务网点关门,售后承诺全成过去式。买的不是车,是个“票据”,这票据的价值全靠车企有钱撑着。

哪吒汽车,就是这局的代表。原本靠低价小车抢占市场,2022年销量还第一,结果一转型“高大上”,市场没接住,老用户跑了,新用户不买账,资金断了链,一头栽进重组。合创更是“资本乱局”,蔚来和广汽拉派系,股东各有算盘,内部竞争、资源分散,最后产品重叠、定位迷失,市场自然不理你。职业经理人把公司当跳板,股东忙着做联合,但最后没人问用户要什么。你买的是车,人家卖的是故事。

主机厂倒掉,供应链跟着遭殃。车要几万个零件,上游语音模块、电池、齿轮公司全都跟着遭遇坏账。大厂还能扛,小供应商一货款没回就是倒闭。经销商本想靠厂家做生意,门店砸钱装设备,库存堆车,一夜变成“僵尸资产”。有的像经销商、维修站,甚至被“维权车主”天天堵门。至于行业整个,金融、供应链全都不敢轻易再合作,风控模型变了,授信收紧,谁都在琢磨避险。你下次去买车,发现不光难买,贷不到钱,服务也缩水。

再聊聊智能化这事。新能源车一开始就被包装成“移动互联网终端”,什么自动驾驶、远程操控、智能语音。这些体验很酷,但其实全部依赖后台服务,没了厂家的服务器,App都变死码。远程解锁、位置追踪、车辆健康监控,一夜之间关停,车成为一堆钢铁加电池。用户过去习惯了智能体验,现在只能靠钥匙物理开门,连空调定时都没处设置。车主才发现,真正买来的是一个孤岛产品,不联网、不升级,再智能也是花瓶。

说到底,这行最根本的毛病,还是“本末倒置”——企业把造车当“圈钱游戏”,用户把买车当“低成本豪车体验”,整个市场以“高增长”的谎言包装增量,谁都没想好怎么养活自己。最早的威马、拜腾,拿了几十亿、上百亿,却连量产都没做工业化,当年讲故事、拼概念,实际工厂运转不到一半。哪吒原本以低价突围,到头来“品牌向上”成了自杀式转型。大家都看高端,没人想扎扎实实做普及。理想、蔚来也开始自查调整,但腰部品牌、尾部品牌活路越来越艰难。产业链被拉得太长,一出问题,所有环节都爆雷。

有个很让人揪心的事实,就是已经上路的几百万“烂尾车”。这些车每辆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一份期待,但现在只能靠老天保佑别坏,否则维修要么喊天价,要么找不到人。有些人说,可以依靠第三方维修市场,可你没了原厂服务器、原厂配件,新势力那套协议,到处都是技术壁垒。非上市的小供应商倒闭了,连破产都没人管。无人问津的车型就是“孤儿”,车主只能低价转手,要么开到报废。谁管这多出来的新问题?谁来负责这几十万人的利益善后?没人能说清。

问题到了这一步,很多人开始琢磨,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到底怎么走?谁来解决这些“烂尾车”带来的善后?是不是该有个行业兜底机制?要不要政策来强制主机厂缴纳售后保证金?第三方能不能开发一套独立OTA升级和维修渠道?产业链是不是该重构,供应商要不要砌一个备胎模式?很多人都在喷企业、喷资本,但最终政策还是要把清算的锅分给市场和社会。谁让大家都曾追逐“高增长”,忘记了靠谱和务实呢?

接下来,新能源车的洗牌不会停。留在牌桌上的,大概率只有那几个巨头——比亚迪、特斯拉、上汽这种既有技术、也有资金,服务网点遍布全国的公司。而那些靠融资撑起虚胖的腰部品牌、尾部品牌,哪怕活过今天,明天也会迎来更猛烈的冲击。产业链里,供应商、经销商、维修站要么被收割,要么主动撤退。整个市场会更谨慎,金融机构、社会保险也会调整规则,把风险转移给消费者。以后想静心买辆新能源车,可能并不比买台燃油车省心。

新能源车主心凉了,企业倒闭售后无门,行业风险加剧-有驾
新能源车主心凉了,企业倒闭售后无门,行业风险加剧-有驾
新能源车主心凉了,企业倒闭售后无门,行业风险加剧-有驾
新能源车主心凉了,企业倒闭售后无门,行业风险加剧-有驾

也许这才是清算带来的最大意义。大家都是从“狂热造梦”到“理性清醒”,吃过亏,受过伤,才知道明明白白买东西、经营企业、多管几句风险有多重要。最后的结论很简单:不管科技怎么进步,最朴实的信任、最靠谱的产品、最扎实的服务才是立身之本。你以为的科技红利,最终都得你自己“独自承担”。这堂课,所有人都学得很痛——但不学不行。

谁还敢相信承诺?也许只有等下一个周期再说吧。所有的创新、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新势力,没了底线,终归是镜花水月。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