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两年买车有什么最让人“头大”的事儿,估计就是选新能源还是油车,选纯电还是混动,选啥牌子,能不能开得住,万一买贵了是不是血亏?话说回来,这上汽和华为联手推出的这个尚界H5,价格直接杀到15.98万起,而且号称最便宜的鸿蒙智行车型,这一下子真有点搅局的意思了——你说,你是会捂着钱包犹豫不决呢,还是被这价格和配置直接拿下?
这车到底有啥?怎么看?首先抛个问题给大家:如今新势力汽车这么多,像蔚来、小鹏、理想,再加上海的老牌油车、合资阵营,华为这种科技巨头和上汽这样的汽车巨头,强强联手,做出来的车,靠啥取胜?是卖配置吗?是拼价格吗?还是要靠“智能化”这面大旗?说到底,国产车这几年最大的进化,就是在“智能”和“价格”上下了血本。尤其华为这波,饱和式轰炸智能座舱、智驾系统,每次发布会都跟主打科技大屏、高智能、低成本,似乎让你觉得,买他们家的车不是买交通工具,是买人工智能服务。
但尚界H5更狠,直接15.98万就带鸿蒙座舱和基础的智驾进门。这个价,可是新能源领域以前只有些“纯电工具车”敢碰的门槛。现在上汽和华为一拍即合,把智能化、主动安全、空间、动力这些你能想到的“噱头”,都揉搓进一款B级SUV,让所有同级车型不好意思不降价。那咱不禁得问一句,“智能平权”是不是快真的成了?”以前我们说智能汽车是大厂的“高配专利”,现在不到二十万的车就能带上主流智驾,甚至有激光雷达加持,这情况跟当年智能手机爆发普及有点似曾相识。
有人说,智能化座舱到底有用没用?是不是都是“看个热闹”?其实得两头说。先说鸿蒙座舱这种东西,讲白了就是让车机更像手机,操作流畅、互联丰富、语音助手随叫随到,好处是年轻人刚需,老司机用不着不会觉得鸡肋。问题在于,所有品牌都搞座舱智能,最后谁最“聪明”、谁最稳定,谁才会真正赢得用户。华为这几年在智能座舱上发力很猛,新出的小艺语音助手、全车多麦拾音、双屏互联,拿出来一套软件生态,体验确实有升级。不用再去想着投屏、插U盘,基本就是手机操作逻辑,适应难度大幅降低。
至于车搭配的乾崑智驾ADS4,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华为自动驾驶系统。便宜版没有激光雷达,高配加2万可以有,外加城区智驾额外付费。这里就出现一个选择题:你要不要为将来有“无脑城市通勤”功能提前多掏一笔?先别着急下结论。先回想一下,过去买油车的时候,大家为啥不爱选高配?因为功能叠加,体验升级不明显。但是自动驾驶就不一样了,你给钱了确实能多享受一年半载的轻松,那这个钱,消费心理上其实跟买手机升级用更好的处理器差不多。
咱再看安全性。以前十多万买同级SUV,气囊能全系配齐都算工艺厚道,现在尚界H5还给你加了多种辅助防撞、紧急转向……说直白点,要把“安全”这个原本只出现在二三十万车身上的条款,普及到15万的车里。是不是“锦鲤附身”把想要的全给了?其实,这是市场在逼着国产厂商卷技术——车再贵,智能化得尽量下放到便宜价位,而安全配置要不断加码。对消费者来说倒是好事,一分钱一分货被打破,便宜的车那性价比直追豪华车。
回头再说段子:以前小区论坛聊换车,总有人说:“实用为王,空间大,家里能装下老婆孩子和岳父母才是好车。”华为这次也敏锐,空间上变本加厉,后排舒适度、座椅面积、可调角度、后备箱暗格这些细节,甚至跟豪华SUV相比也是数据领先。对于二胎或者爱装行李的中产家庭,这就有点“精准打击”了。带电弹、带电吸的前备箱门,搞得跟智能家居似的——“敲两下自动弹开”这种体验,虽说不值钱,但用着确实比传统车舒服不少,毕竟科技就是要让人偷懒。
再扯扯动力和续航。增程版纯电续航235公里,综合能开1350公里,纯电版满电最长能跑655公里,这数字看着挺香,但你真用起来就会发现——城市通勤电足够,长途自驾不用担心续航焦虑。另外,增程这玩意儿,是市场的权宜之计。主要解决充电桩覆盖不全的尴尬,各地油价又起来了,混合动力直接省下一大笔钱。如果未来充电桩遍地都是,这车还能退进纯电路线,留下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宽容空间。买车,最怕被技术升级“背刺”,现在增程和纯电同时给你,等于自己留个退路。
说这些,不禁再问:“消费者到底在买啥?”买智能、买实用、买省心、还是买一个品牌标签?过去一说华为,大家想到的是手机、电脑,现在通过尚界这个“最便宜鸿蒙智行”,是不是意味着华为的科技标签正式扎根到汽车行业里了?对上汽来说,则是拉了大腿,摇摇晃晃让传统车企有了数字化转型的底气。这个格局,如同“互联网+”迅速改变传统产业一样,今天的汽车厂也不得不被科技公司拽着一起跳变革的舞。
有人会问,价格拉低了,配置拉满了,华为到底怎么赚钱?其实答案很简单——“平台为王,生态为主”。手机做大了,是靠生态链赚全球的钱,汽车做大了,也是要靠智驾和座舱积攒用户数据,一步步抓住高频用车场景。所以这个价格看着是杀入“红海”,但技术推广完了,后续增加服务费、数据运营费,也有得赚。
当然了,说破天,车还是得靠“开起来怎么样”,一切参数、智能辅助再强,都得以实际体验为准。华为这几年都在说自己自动驾驶很牛,但智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才是王道。有人会担心:新技术是否稳定?低价是否真不缩水?还是买个“教练车”体验体验,等技术成熟再换高配?其实车圈跟数码圈一样,每过三五个月技术就猛涨,买新车拼的还是谁能把最大价值让到用户手里。现在低价高配的大趋势就是“买早不亏,买贵不悔”。
最后,要说尚界H5和华为下场造车带来的“冲击”,其实不止是产品本身的改变。更代表了一种消费认知的升级——我买的是一种“人人都能享受的高科技”,而不是一个“智能圈层的专属品”。产品价格和技术门槛彻底打塌后,汽车就变回了原本的工具属性,科技成了普惠工具。想想,这是不是最值得庆幸的事?要说这波华为和上汽的联手,有没有可能引发汽车圈新一轮的“性价比风暴”,让智能车不仅便宜,还能真正跑遍中国大地?这应该是每个消费者都值得期待的一步——等你开上车的那一刻,这所有的升级,才是真正的“惠及全民”。
所以,看到尚界H5只要15.98万,那种“买到就是赚到”的感觉,是不是也该让行业自省一下,下一波还得卷啥?技术永远在不停进步,而消费者永远需要被“尊重”——这才是未来智能汽车市场最能长久立足的根本。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