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一个亏损超千亿的企业,是怎么撑下来的?
我最近经常会想,如果一家公司九年里亏光一千多亿,还能像没事人一样高调直播、亲自回应质疑,这背后到底是靠的什么?李斌那个说自家账本“干净得像一面镜子”的蔚来创始人,最近再次让自己冲上了热搜。可网友也不全买账,调侃的、质疑的、盯着不放的各种声音交错。很多人甚至担心他会不会变成“下一个贾跃亭”。
亏了一千亿,钱到底进了哪几个黑洞?
蔚来的账本,真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公司财报里,营收节节攀高,2024年一季度营收突破120亿,同比增长21%多。可如果你看净利润,这账面上又猛亏了67.5亿,比去年更惨。累计下来,蔚来已经成了中国造车史上烧钱最狠的主角之一。
说钱都花哪儿了,李斌自己算是说得很明白:最大的窟窿是研发。这六百亿没变成机器设备、厂房,全部直接计入费用,每年都老老实实挂在账上,看着很吓人。如果按老办法,把一两百亿分摊进固定资产,蔚来的亏损不会这么夸张。但蔚来偏偏不这么做,“明着亏”,反而加重了外界焦虑。
再往下细算,这千亿主要分三块吞掉:
第一块,研发。蔚来的研发预算在“蔚小理”三家里高居第一,2024年一下砸了130多亿,占营收接近两成。别家有的技术外包、代工,蔚来偏要“什么都自己来”。搞自动驾驶、换电、智能座舱,几乎没有哪一样关键技术是靠外面买来的。这种“自研到极致”的路线,换来的是手里9000多个专利,但同时也拖着公司走到亏损深渊。
第二块,换电网络。蔚来似乎迷恋上了换电。全国建了近三千座换电站,单站成本就得上百万,还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后续维护、运营一直烧钱。有人说这是割肉当“学费”,李斌却觉得是战略投资,宁可多花点、慢点,也要把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三块,销售和服务。你可能没发现,除了大城市的旗舰体验店,蔚来在二三线城市也铺了密密麻麻的直营点。2024年单是销售和行政费用就花了将近五十亿,增长速度比营收都快。这一切看起来雄心勃勃,可也让资金压力越来越大。
技术信仰加身,蔚来真能扛得住压力?
坦白讲,蔚来在技术上确实有一套。自研芯片、操作系统、电池管理,甚至单独为换电系统注册了专利。行业内不少人服气,称它是“中国版特斯拉”,可资本市场毕竟讲究吃饭问题。九年过去了,这锅“技术至上”的饭到底值不值呢?
现在的蔚来,钱袋子已经紧到极限。截至2024年底,公司流动比率只有0.7多一点,短期要还的钱比手里现金还多出150多亿。资产负债率蹿到90%多,这放全行业那就是“爆表”。企业账户里的现金,从去年还有四百五十多亿,现在只剩260亿。这不是小数目,但架不住蔚来“烧钱”速度比捡钱快多了。
问题来了,这会不会直接拖垮蔚来?
绝地反击,多品牌一字排开,能救场吗?
李斌不是个认怂的人,他说“今年四季度一定要盈利”,还拍胸脯保证自己要是做不到就撤CEO。蔚来现在拼命变招,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首先,蔚来把多品牌战略推到最前线。主品牌继续走高端路线不动摇,乐道进军中端市场,萤火虫主打入门级。包含这三大品牌,2025年光新车就要上一共九款。光是今年6月份,蔚来交付新车二万五,环比涨幅夸张地达到七成。乐道、萤火虫两个“小弟”贡献了近万台新车订单。7月新车上市、预售,价格砍到30万以下,明显想在主流市场抢份额。
其次,内部开刀,勒紧裤腰带。公司推出CBU管理模式,从刀口省钱。一切以提高利润为核心,说白了就是要把毛利率拉到17%以上,销售和管理开支砍到一成左右,研发费用率也要压到7%以下。连此前自己全资主导的换电站,都改为和外部社会资本合作,不再全部自己烧钱。三月份,公司还拉来了宁德时代做大股东,不仅投资25亿人民币,还合作共享换电网络。这下,有钱人一起下场,蔚来的压力一下子小了不少。
技术是棉袄,价格战是寒流,谁能守到最后?
有人把蔚来的模式说成是“烧钱式豪赌”,也有人说中国高端新能源就得有敢创新的公司。但汽车毕竟不是快消,消费者三五年才换一次车。行业一打起“价格战”,车企人人喊冷,谁家技术硬、能撑得住谁就有机会。蔚来亏的钱的确够多,但这些换来的专利技术和工程经验,也许正是国内企业迈向高端的门票。
李斌自己也复盘过,他说很多决策都不是最优解,要是能重来一定会改。他的坦率值得敬佩,毕竟不是每个企业家都能在天文数字的亏损面前保持冷静不找借口。蔚来的成绩单,背后其实是中国车企冲击高端路上的集体代价。
命运的齿轮已经转动,蔚来赌局进入倒计时
技术信仰,是蔚来最大优势,但亏损的冰冷数字也像一把刀。李斌立下军令状,四季度要实现盈利。只要这次能兑现承诺,蔚来也许真的能熬出头,站上中国高端智能电动车的C位。可如果结果还是亏损,届时蔚来很可能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死亡螺旋。
现在,蔚来的赌局已经开场。留给李斌和蔚来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