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是轮胎公司,为什么能给餐厅评级

轮胎厂商发美食指南?米其林背后的商业智慧

米其林是轮胎公司,为什么能给餐厅评级-有驾

这个故事,有点意思。

米其林是轮胎公司,为什么能给餐厅评级-有驾

车友们,当你们看到餐厅门口贴着的米其林星级标志时,有没有想过,为啥卖轮胎的公司会给餐厅评级?这位"大白胖子"怎么从轮胎跨界到了美食界?今天学姐就来给大家扒一扒这背后的故事。

米其林是轮胎公司,为什么能给餐厅评级-有驾

轮胎巨头的美食副业

米其林是全球第二大轮胎制造商,这个大家都知道。

但它同时也是全球最权威的餐厅评级机构之一,这就很神奇了。

要讲清楚这个故事,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1900年。

那时候,汽车产业刚刚起步,法国的米其林兄弟安德烈和埃德蒙成立了一家轮胎公司,还发明了一款创新的可更换充气轮胎。

但这时候的问题是啥?市场太小了!当时拥有汽车的基本都是富人和名人,根本不足以让米其林的轮胎业务大赚特赚。

从推销轮胎到美食指南

于是,米其林兄弟灵机一动:要想卖更多轮胎,得让更多人开车出门啊!怎么鼓励人们开车出行呢?给他们一本旅行指南呗!

1900年,第一本《米其林指南》诞生了。

最初这本指南里面有啥?加油站位置、汽车维修点、旅馆信息,还有——餐厅推荐。

你品,你细品,这招真是绝了。

米其林这是在告诉车主:"看,有了汽车,你可以去这些地方吃美食,住好酒店,还不用担心半路没油或者轮胎坏了找不到地方修。

"

星级评定:从推荐到权威

随着越来越多人使用这本指南,米其林发现餐厅评价部分特别受欢迎。

聪明的米其林兄弟抓住机会,把餐厅评价做得更专业。

1931年,他们开始用星级为餐厅打分:

一星:值得停车一尝的好餐厅

二星:值得绕道前往的餐厅

三星:值得专门前往的餐厅

注意这些定义!每个级别都跟"行车距离"相关,本质上还是在鼓励人们开车出门,多用轮胎啊!

匿名评审:严苛而公正

为确保评价公正,米其林派出专业美食家担任"匿名评委"。

这些评委不透露身份,自己掏钱去餐厅用餐,从食材、烹饪技巧、创意、环境、服务等多方面进行评分。

学姐想说,这种匿名评审制度,简直就是汽车"抽检"的餐饮版!就像我们测试车辆性能一样严谨、客观。

中国的米其林之路

米其林评级2008年进入香港和澳门,2016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先是上海,后来扩展到北京、广州、杭州和成都等城市。

截至目前,中国内地已有超过180家米其林餐厅,其中粤菜占很大比重,因为这是外国人接触最早的中式菜系。

不过,车友们别高兴太早,这里面也有个"水土不服"的问题。

2020年,米其林在北京收录了豆汁店、卤煮店和爆肚店,许多外地人尝试后直呼接受不了。

这就像有些进口车型在国内水土不服一样,评价标准的适用性存在差异。

金字招牌不保险

最近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些米其林餐厅开始接连倒闭。

比如北京连续三年获得米其林一星的Opera BOMBANA最近宣布闭店。

这种情况让学姐想到了汽车行业里那些有名气但销量惨淡的"豪华废物"。

就像某些车型,光环很大、口碑很好,但就是卖不动一样。

米其林餐厅面临的困境也跟高端车市场类似:

运营成本太高(就像豪车的维修保养费用)

过于迎合评价标准而忽视本地口味(就像有些车为了过排放标准而牺牲驾驶乐趣)

市场竞争激烈(豪华品牌数量越来越多)

宏观经济因素影响消费意愿(跟车市低迷期很像)

学姐的思考

米其林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1. 跨界创新的力量:米其林从轮胎跨到餐饮评级,创造了新的商业价值。

2. 用户需求驱动:他们敏锐捕捉到了用户对旅行信息的需求,并持续优化产品。

3. 专业权威的建立:通过严格的标准和评审制度,建立了行业权威地位。

最后想说,米其林的成功绝非偶然。

他们的商业智慧就像是那些能够准确预判市场、不断创新的汽车品牌一样令人佩服。

车友们,你们觉得米其林这种跨界模式在汽车行业还能应用在哪些方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