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打压中国车企?歧视政策背后,谁在害怕竞争!

最近,国际上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值得咱们普通老百姓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这事关乎汽车,关乎咱们国家的企业,也关乎一些老牌发达国家心里的小九九。

事情是这样的,英国政府最近宣布了一个听起来特别好的消息,说要拿出6.5亿英镑,也就是差不多六十多亿人民币,来补贴大家买电动汽车。

从2025年7月15号开始,你要是买一辆符合他们标准的电动车,最多能拿到3750英镑的补贴,折合成人民币也有三万多块钱呢。

英国打压中国车企?歧视政策背后,谁在害怕竞争!-有驾

这对于想换电动车的英国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个大红包,也能推动环保,听起来是件双赢的好事。

但是,咱们常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就算掉了,也得看看这馅饼是给谁准备的。

英国这个补贴政策,仔细一瞅,里面的门道可就深了。

它明面上没说不给谁,但设下的条条框框,却像是一张专门定制的渔网,把咱们中国生产的绝大多数物美价廉的电动车,都给精准地拦在了外面。

这事就让人纳闷了,中国车到底怎么了?

是质量不过关,还是技术跟不上?

都不是。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中国车太能打了,才引来了这么一出。

英国打压中国车企?歧视政策背后,谁在害怕竞争!-有驾

咱们先看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特别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这些品牌,在海外到底有多火。

数据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就说2024年,比亚迪一年往国外卖了43.3万辆车,比上一年增长了七成多。

这势头已经很猛了,可到了2025年,更是不得了,才过了上半年,比亚迪在海外的销量就突破了47万辆,直接把去年一整年的成绩都甩在了身后。

这已经不是简单地卖车了,这是在向全世界宣告,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头把交椅,咱们要来坐一坐了。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比亚迪又是组建自己的运输船队,又是跑到巴西去建工厂,全球布局的架势拉得满满的。

这股强劲的东风刮到欧洲大陆,那场面就更有戏剧性了。

德国,一直被看作是欧洲汽车工业的“心脏”,是大众、宝马、奔驰这些老牌豪强的地盘。

英国打压中国车企?歧视政策背后,谁在害怕竞争!-有驾

可就在这块“铁板”上,比亚迪的销量居然实现了同比824%的爆炸式增长。

这个数字什么概念?

就好像一个新人拳击手,第一场比赛就直接把卫冕冠军打得找不着北。

而在英国市场,比亚迪的增长速度也达到了惊人的408%,到了今年6月份,一个月就卖了超过4500辆,同比增长了五倍半还多,成了英国市场上增长最快的汽车品牌。

而且,这还不只是比亚迪一家在冲锋陷阵,像名爵、奇瑞、零跑这些中国车企,也都在后面跟进,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中国军团”。

好了,问题就出在这里。

眼看着自家院子里的果子,快要被别人摘光了,原来的主人能不着急吗?

中国有句老话,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你这呼噜声打得震天响,人家欧洲的老牌车企还怎么睡得着觉?

英国打压中国车企?歧视政策背后,谁在害怕竞争!-有驾

于是,英国政府就出台了前面我们说到的那个补贴政策。

这个政策的“玄机”在于它的申请条件。

它规定,想要拿到补贴,汽车制造商必须得有一个经过验证的“科学碳目标”,而且,你的汽车在组装和电池生产环节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必须低于一个设定的标准。

这话听起来好像挺专业的,挺环保的,但说白了,它就是在玩一个“溯源”的游戏。

它不再是单纯地看你这辆车开在路上排不排废气,而是要翻你的“老底”,查你的“出身”。

要看你的工厂在哪,电池是哪儿产的,在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你消耗了多少能源,产生了多少二氧化碳。

这就是现在国际上很流行的一个词,叫“碳壁垒”。

用环保当借口,设置一些很难达到的标准,来限制别人的商品进来。

英国打压中国车企?歧视政策背后,谁在害怕竞争!-有驾

谁都知道,目前全世界的电动车电池供应链,中国占着绝对的大头。

而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怎么计算,标准是什么,这里面的操作空间就太大了。

英国交通部长莉莲·格林伍德在接受采访时,更是把话挑明了,她说:“我们不认为在中国组装的任何汽车有资格获得该计划。” 这就等于不装了,摊牌了,直接告诉你,我就是针对你。

所以,中国车企出海,到底动了谁的蛋糕?

答案已经非常清楚了。

它动了那些在燃油车时代称霸了几十年,习惯了躺着赚钱的欧洲传统汽车巨头的蛋糕。

过去,游戏规则是他们定的,消费者没得选。

现在,来自中国的竞争者,带着全新的技术、更快的迭代速度和普通人更能接受的价格来了,直接改变了市场的生态。

英国打压中国车企?歧视政策背后,谁在害怕竞争!-有驾

当他们在产品性能和价格上都占不到便宜的时候,就开始想办法在规则上动手脚了。

这是一种商业竞争不过,就动用行政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做法,虽然不太光彩,但在国际贸易中却也屡见不鲜。

面对这种明晃晃的歧视,我们当然不能忍气吞声。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的发言人就公开表示,希望英方能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为大家创造一个公平、开放、没有歧视的投资和经营环境。

这是我们在理上的抗争。

但更重要的,是咱们中国企业自己的应对。

光靠嘴皮子说是没用的,真正的强者,是用行动来回应挑战。

你看比亚迪这些企业是怎么做的?

英国打压中国车企?歧视政策背后,谁在害怕竞争!-有驾

你不是嫌我从中国运过来的车,路途遥远,碳排放高吗?

那好,我就直接把工厂开到你的地盘上来。

比亚迪已经在匈牙利建厂,未来还可能在欧洲其他地方布局。

你在巴西搞贸易保护,我就在巴西建厂,实现本地化生产。

这样一来,我生产的汽车就成了“欧洲制造”或者“巴西制造”,你设置的那些针对进口的壁垒,不就自然而然地失效了吗?

这就叫“你建你的墙,我开我的门”,用全球化的布局来破解地方性的保护主义。

可以说,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这条路,注定是一场充满荆棘的“长征”。

从一开始的关税壁垒,到后来的舆论偏见,再到今天这种打着环保旗号的政策歧视,未来的挑战只会更多,花样也可能更隐蔽。

但这恰恰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的进步和强大。

如果我们的产品没有足够的竞争力,根本就不会有人把你当回事,更不会费这么大劲来研究怎么限制你。

正是因为我们的崛起,让昔日的强者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和威胁,他们才会如此紧张。

这份在困难和挑战中磨砺出来的坚韧和智慧,这种“越是艰难越向前”的精神,最终会帮助中国品牌在世界的舞台上,站得更稳,走得更远,赢得属于自己的市场和尊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