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一纸禁令落地,东莞年产500亿颗芯片工厂受限,理想L9和小鹏G6车主多等了半个月
有位蔚来ET5车主上个月遇到件怪事:车窗升降突然失灵,送去4S店检修。师傅说得换个控制模块,结果等了整整7天才修好。以前这种小毛病半天就能搞定,这回愣是拖了一周。师傅也很无奈,说备件库存快见底了,进货周期从以前的一周变成了快一个月。
这事儿听起来像个案,实际上背后牵扯着一条断了的供应链。
荷兰有家叫安世的芯片厂,在东莞的工厂一年能封装500多亿颗芯片。比亚迪、蔚来、小鹏这些国产车企,车上用的不少MCU微控制器都从这儿出。十月份荷兰那边收紧了对华半导体管制,部分晶圆供应卡住了。东莞工厂虽然还在运转,但没了晶圆原料,产能直接打了折扣。
MCU这玩意儿,说大不大,指甲盖那么点。但你车上的车窗、座椅、空调、雨刮,甚至连氛围灯,背后都有它在管着。一辆燃油车大概装五六十颗,电动车用量翻倍,理想L9那种带魔毯悬架的,得用到一百二三十颗。少一颗不行吗?真不行。工信部公告认证有要求,车窗不能正常升降算重大安全缺陷,这车就没法下线交付。
所以你现在看到的情况就是:小鹏G6的准车主反馈交付推迟两三周,客服话说得很含蓄,“电子部件供应波动”。理想APP的交付页面也加了句免责声明,“受全球供应链影响”云云。有些车企为了保交付量,悄悄把座椅记忆从标配改成了选装,表面上说是给消费者更多选择,实际上是因为记忆模块的MCU缺货。
我认识个做汽车电子的朋友,聊天时说起这事儿直摇头。他们公司本来想把某个型号的MCU换成国产的,参数都对得上,但软件团队加了三个月班,还是没调稳定。车规芯片不是消费电子,得经过一年半甚至两年的可靠性测试,高温、高湿、振动、电磁干扰,各种极端工况都得扛住。换个芯片容易,重新验证太费劲,万一出了问题召回几万辆车,谁担得起这责任?
国产替代当然在推进。比亚迪自己的半导体公司已经能做一部分MCU,海豚和元PLUS上就在用。但说实在的,在发动机控制、制动系统这些真正的核心部位,国产芯片渗透率可能连5%都不到。技术上倒不是完全做不出来,主要卡在验证周期太长,软件生态也不够成熟。像英飞凌、恩智浦这些老牌厂商,开发工具、技术文档、软件库一应俱全,国产芯片在这方面还差得远。
更要命的是产能问题。中芯国际、华虹这些代工厂的车规级产线,优先保的是IGBT这种功率器件,MCU只能往后排。小鹏汽车去年把G6的空调控制MCU换成了国产的杰发科技,软件适配折腾了三个月不说,成本反而涨了8%。这说明“能用”和“好用”之间,隔着的可不只是一道工序。
有人问了:安世工厂不是在东莞吗,怎么还会被卡脖子?问题就在这儿。工厂虽然在咱们这边,但晶圆原料得从台积电、联电这些代工厂进,而这些厂的设备里只要含美国技术,就可能被连带管制。本地化生产≠供应链安全,这次算是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2020年那波“芯片荒”,缺的是8英寸晶圆产能,还能靠扩产缓解。这回不一样,地缘政治直接干预供应链,只要政策不变,断供就可能常态化。国内MCU现货价格十月份涨了15%,交期从两个月拉长到五个月。市场反应有时候比实际影响更可怕,哪怕只有10%的不确定性,车企也会恐慌性囤货。
头部车企已经在想办法了。比亚迪投了芯旺微,锁定产能;蔚来跟地平线合资搞芯片公司;吉利通过亿咖通布局域控制器。中小车企没这个实力,只能靠德赛西威、经纬恒润这些Tier1供应商提供打包方案。德赛去年推出的车身域控制器,把原来12颗MCU整合成2颗高性能芯片,已经在小鹏G9上量产了。
不过域控方案得重构整个电子架构,开发周期至少两年,解不了燃眉之急。短期内车企还是只能囤货加找二供,长期看得等架构升级——从分布式到域集中,最后到中央计算平台。特斯拉走的就是这条路,整车MCU用量控制在70颗以内,供应链风险自然小得多。
对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段时间订车可能得多点耐心。遇到延期也别急着骂销售,这回还真不一定是他们玩套路。一辆车能顺利交到你手上,背后的产业链比你想象的复杂。以前大家盯着三电系统、智驾芯片这些“大件”,现在才发现,那些不起眼的小芯片,关键时刻一点不含糊。
国产替代肯定是趋势,但别指望一蹴而就。车这东西跟手机不一样,关系到人命,谁也不敢拿质量开玩笑。慢就慢点吧,稳妥总比冒进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