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窗外天还蒙蒙的,我一边打开车库门一边想着,国产大排量摩托车还能做得老实么?拿出几年前买的工程样本那款老宗申,心里还在犹豫——技术是不是还跟得上发展节奏?然后看到今日发布的宗申赛科龙RA1000,心里就有点意思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这个车标配的996毫升V型双缸发动机,体感排量较上代或竞品大概多出10-20%,这个差异用直观点说,就像你开车从2.0到2.2的升功率,动力是不是会直接上一个档次?但问我:你觉得国产大排量是不是还只靠噱头?
这个问题,我猜没人会直接回答当然。读懂这个排量数字,不难——就像我家厨房里,两个锅不同大小,但都用得顺手——大排量意味着发动机锅子容量大,能装更多‘燃料’或更‘宽泛’的动力,但到底效果怎么样,还得看内部设计。
换句话说,不然你以为这996不就是个标配数字么?我知道,很多人会说:马力不就是拼数字吗?在我看来,动力得看传递效率——那个六挡湿式多片离合,保证了变速平顺和扭矩传导。你问我,跟另外一款同价位的CB650这种街车比,差别在什么?其实差的不只是发动机参数——RA1000峰值扭矩到95牛·米(估算/体感:这点扭矩可以让你在市区敞开油门,起步就觉得有料),而CB650可能在响应的灵敏度上更快一些。
其实我也搞不太清楚,是不是大排量的巡航车都会牺牲一点操控的敏捷性?这圈圈轮胎(前120/70 ZR17、后240/45 ZR17——估算/样本少,不能一概而论)当然是为宽胎设计,换句话说,贴地面积大,抓地更稳。这意味着车在急转弯时的响应会不会有点吃力?这又让我想——研发团队是不是调校得更偏向线性输出和巡航舒适,而不是激烈操控。
你可能会说:那为什么还要大排?不怕油耗高?说到这个,我自己试开过一台类似尺寸的摩托,百公里成本估算在8元左右——变动一大半,油耗在15-20L/100km之间,對比同级街车的10-12L,真的是加大了能干嘛?我也承认,这种车,出门想悠着开,省得老戴着想快点到的心情。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一点搞不定——这个车配备了博世双通道ABS和TCS,根据我的经验,ABS在高速刹车时能大大减少滑胎风险,但实际表现还得看调校。TCS牵引力控制,就是在滑胎边缘帮你刹住,实际效果在不同路况下会有差别——我试过软泥路,效果还不错,也许科技的作用都在这里,保障性大大提高。
你会不会觉得,国产这么大排量的摩托还算新手友好?我觉得,要看你怎么用。商场里那兄弟:我带我弟开,快乐第一。我说,安全才是王道。而且,这车(车身尺寸2300/825/1150毫米,轴距1600毫米)不算小,也不算笨重——225公斤,平均体感忽上忽下,但在城里穿梭,挺拿得住。
对,刚才我想到一个问题:这么大排量,要是不用一段时间,现有的研发和供应链还能支撑得住么?我猜,部分供应链就像我们买菜,有些配件由国内厂商提供,品质参差不齐,但也在不断追赶。而研发团队,或许就像做厨师助理——懂得调整火候,才能把味道调得刚刚好。
配置也挺丰富的:TFT液晶仪表、无钥匙启动、胎压显示、远程启动。感觉科技感不错,但实际上用起来是不是麻烦?我自己用的那台老宗申,连个电子钥匙都得自己调试好几次,毕竟这属于写意的部分——复杂的设计,有时候还是会带来麻烦。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在想,这台车的安全性能撑得住城市复杂路况嘛?我觉得,除了电子设备,最重要是车架和刹车反应。刹车系统用双碟、径向四活塞卡钳,好像比起简单的单碟多了不少实时反应。你觉得,国产车哪一点最需要改进?是设计?还是用料?
多问一句:大排量巡航的燃油经济性,到底算不算能撑得住长途?我估算一次长途(200公里以内)油耗,还是能控制在鸽子店里那碗米饭的价钱——大概得花个30元左右吧。你说,我这样随便算算,是不是太随意?心里还是挺喜欢这种细水长流的感觉。
我觉得这个 RA1000,给我一种印象:国产大排量车,正在逐步突破只拼排量的认知,变得更注重科技、安全、实用。会不会有一天,我能在街头看到年轻人骑着这样的车,嘴角带笑,虽然刹车的散热片还在冒烟(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心里也会觉得,国产车,已经走出来一条不一样的路。
这么说吧,你见过街角那辆老摩托,没有什么花哨配置,却能载着一家人去野餐,心里会怎么想?我真是喜欢那种实实在在的感觉。你觉得,国产车是不是也会走上这条路?还是说,技术上的跨越只是慢慢堆出来的?好的,反正我也不敢说唯一,就留个悬念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