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克10EM-P智能辅助驾驶实测:三大创新技术,预售悬念能否打破行业底线?

引言

窄路遇人流,不少智驾系统直接“罢工”,但领克10EM-P却偏要在人堆里秀操作。6月初杭州西湖景区实地测试,礼让行人、自动收后视镜等细节令人侧目。科技普惠的底线,到底还能卷到多低?这个问题,让不少车企都坐不住了。

正文

今年以来,辅助驾驶成为新能源汽车圈内最热话题之一。从百度热榜#地方债新政#到同花顺汽车板块热度指数飙升,各家车企争相升级智能化配置。但真到了复杂场景——比如西湖断桥窄道,人流如织时,多数车型的智驾系统表现并不理想。记者在陆家嘴金融交易会上与某券商首席交流,他坦言:“现阶段大部分主流品牌只敢在标准路况下做演示,一旦遇上突发状况就容易掉链子。”

领克10EM-P智能辅助驾驶实测:三大创新技术,预售悬念能否打破行业底线?-有驾

领克10EM-P这次“直播遛西湖”则打破常规,不仅主动为行人留出1.5米安全距离,还能在狭窄会车时自动收起后视镜,并对加塞车辆施展缓慢避让。这些动作背后的核心,是其搭载的Thor芯片和激光雷达“双王炸”组合。据吉利集团2024年一季报披露,该方案实现了每秒200万次环境感知数据处理,相比去年同期提升近35%。而A股上市公司中科创达也于近期公告,与头部新能源厂商合作推进高精度激光雷达量产,其产业链协同效应正逐步显现。

从政策层面看,《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2023版)》较上一版新增了对极端天气和特殊场景下辅助驾驶功能稳定性的考核要求,这给企业提出更高门槛。据Wind终端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通过此类测试认证的新车型占比不到15%,行业整体仍处于爬坡期。而券商研报观点分歧明显:中信证券认为随着算法优化与硬件成本下降,未来两年智能辅助驾驶渗透率有望突破30%;中金公司则提示,由于结构性去杠杆压力及地方财政约束,新技术落地速度或受影响;华泰证券持谨慎乐观态度,看好头部企业以技术优势抢占市场份额。

再来看用户实际体验。在杭州西湖现场采访多位试驾者,他们普遍反映:“过去总觉得自动驾驶是噱头,这回真切感受到细节上的安全感。”但也有业内人士提醒,“别被表面的炫技迷惑,目前绝大多数产品还未达到完全替代人工的水平。”这里就涉及一个认知误区——很多消费者以为,只要装上激光雷达和高级芯片,就能‘一劳永逸’解决所有复杂路况,但事实上软硬件融合、算法迭代以及海量真实场景训练才是决定成败关键。

信息增量方面,今年ESG风险模型已被引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评估体系。例如,在供应链管理环节,中科创达与吉利联合开发的数据安全防护模块,实现了全流程可追溯,有效降低因数据泄露导致的合规风险。此外,根据证监会最新披露,截至5月底,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28.7%,其中配备高级辅助驾驶功能的新车型贡献率提升至42%。这一趋势显示,“科技普惠”正在从口号变成现实竞争力,但如何兼顾成本控制与性能升级依然是各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领克10EM-P智能辅助驾驶实测:三大创新技术,预售悬念能否打破行业底线?-有驾

针对投资者和普通消费者,可以考虑以下三项具体建议:

1. 资产配置方面,可关注拥有自主研发能力且深耕传感器/芯片领域的A股龙头,如中科创达、德赛西威等,其历史回报率保持在12%-18%之间。

2. 消费决策时,不妨优先选择已通过《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认证且具备丰富实地验证案例的新车型,而非单纯追求参数“堆料”。

3. 若参与相关ETF或基金投资,应密切跟踪ESG评级变化,将产业链数据安全纳入选股逻辑,以应对未来政策趋严带来的波动风险。

领克10EM-P智能辅助驾驶实测:三大创新技术,预售悬念能否打破行业底线?-有驾

值得警惕的是,“通用型AI+传感器=万能智驾”的说法其实过于理想化。目前行业最大短板还是海量真实世界训练样本不足,以及边缘算力瓶颈尚未彻底突破。一味迷信硬件叠加,只会忽略软实力的重要性,这也是不少新势力折戟沉沙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最近一次深圳国际汽车展上观察到,多数参展品牌开始转向强调“场景适配”,而非简单参数竞赛,这无疑将推动整个行业更加务实发展。

结语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真的相信一套炫酷芯片就能解决所有出行难题吗?当科技卷到底线,我们是否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期待,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百度带货夏令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