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能源月产量冲到全国第二,吉利零跑背后那套玩法,为什么传统车企学不来?
老王上个月把开了五年的油车卖了,换了辆浙江产的混动SUV。我问他为啥不等等再看看,他说试驾那天,销售拿计算器给他算了笔账——一箱油跑1300公里,市区纯电通勤,高速发动机直驱,百公里综合油耗2.3升。他当场就订了。
这事儿让我开始琢磨,这两年浙A、浙B牌照的新能源车确实越来越多了。前阵子看数据,浙江新能源汽车月度产量居然蹿到全国第二。十几年前谁能想到,这个做纺织、搞小商品的地方,造起车来能这么生猛?
两年造一款新车,这速度哪来的
有个做供应商的朋友,去年开始给浙江某车企供货。喝茶时他说,现在最头疼的不是技术要求高,而是人家迭代太快。一个平台同时开发好几款车,轿车、SUV、MPV都能共用底子,零件通用率高得吓人。
这套路其实不新鲜,大众MEB平台早就这么干了。但浙江这些企业或许玩得更灵活——既要把成本压下来,又得保证每款车有自己的脾气。你看那些十来万的车,该给的配置一个不少,空间也宽敞,背后大概就是这套架构在起作用。
有个细节挺能说明问题:以前开发一款新车,怎么也得三四年,现在据说24个月就能搞定。这速度放在传统车企,想都不敢想。线束长度砍掉40%,整车减重15%,成本能比对手低5到8个点。所以那款12万起步、续航500公里的车,定价底气就是这么来的。
混动车为什么突然卖疯了
身边好几个朋友在纠结,到底买纯电还是混动。纯电怕续航,混动又觉得技术不够“先进”。但实际开下来,浙江产的那些混动车倒是挺对路子。
陪朋友去试驾那次,销售说他们这套系统低速用电机,高速让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始终让动力系统工作在最优效率区间。听着挺玄乎,但人家拿出实测数据,城市工况能量利用率比单挡混动高15%。朋友算了笔账,一箱油跑一千多公里,过年回老家不用排队充电,这对经常跑长途的人来说,确实省心。
更关键的是加速体验。那套系统综合功率390马力,零百5秒多,开起来跟纯电车没啥区别。但没有里程焦虑,该走就走。去年春节我在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排了一个半小时,这种罪混动车主是不用受的。
三十万的车,凭什么卖得动
浙江车企这两年往上走的野心挺明显。那个主打高端的牌子,30万往上的车居然还卖得不错,平均交付价超过这个数。这在以前是不太敢想的事。
认识个开极氪的车主,聊起来他说当初也犹豫过,毕竟这个价位BBA随便挑。但试驾完觉得底盘质感确实扎实,50:50的轴荷比,前双叉臂后多连杆悬架,开起来那种操控感跟油车完全不是一回事。加上充电10分钟能跑500公里,智能化配置也够用,就下单了。
开了小一年,他最满意的反而是服务。专属管家响应时间不超过15分钟,免费上门取送车、代客充电这些都包含在内。他说这种体验在传统豪华品牌那儿真不多见,光这份用心就值回不少票价。
当然,高端化这条路不好走。产品力是一方面,品牌沉淀又是另一回事。能不能长期站住脚,还得看这些企业能不能持续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但至少现在,他们已经找到了一条路子。
90秒换完电池,这买卖能做大吗
前段时间在市区看到几个换电站,开始还挺好奇,后来才知道这是浙江某家企业在推的模式。跟蔚来那种不太一样,人家主要做网约车和出租车的生意,侧向换电技术,90秒就能完事。
跟几个跑网约车的师傅聊过,他们对这种模式评价挺高。以前开纯电网约车最怕没电,得空跑去充电桩,耽误时间就是耽误钱。现在换电站布点多了,基本上顺路就能换,单日运营里程能多跑40%,收入直接涨两成多。
这种模式能不能推广到私家车,现在还不好说。但至少在特定场景下,已经跑通了商业逻辑。有时候觉得,技术路线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把一件事做透。
自己造电池,到底省多少钱
价格战打得这么凶,还能保持盈利的车企并不多。浙江这些企业或许是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核心零部件自己造,成本能压下来不少。
电池自给率达到60%,自研的短刀电池成本比采购同类产品低20%。电驱动系统自制率从60%提升到85%,直接降低成本12%。连芯片都自己量产,单颗能省200美元。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毛利率能保持在15.9%,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不少。
有个做投资的朋友说,现在看汽车行业不能只看销量,得看盈利能力和技术储备。这话挺在理,毕竟造车是个长跑,光靠烧钱冲量,迟早得出问题。浙江这些企业走的路子,或许更稳当些。
能一直亮下去吗
说实话,现在下结论还太早。汽车行业变化太快,今天还风光无限,明天说不定就遇到瓶颈。浙江车企这波爆发,有技术积累、有市场机遇、也有政策助力,但接下来的路可能会更难走。
国际市场是个机会,但也充满挑战。去年出口同比增长145%,听起来挺唬人,但海外市场水深,本土化适应、渠道建设、品牌认知,哪一关都不好过。智能化、自动驾驶这些赛道,大家都在投入,谁能笑到最后还不好说。
不过从用户角度看,这些企业至少在认真做产品、做服务。开车这么多年,最怕遇到那种卖完车就不管的。现在这些浙江车企,从产品到服务都挺用心,用户推荐率能达到35%,这份口碑或许比销量数字更重要。
至于未来能走多远,时间会给答案。作为消费者,咱们能做的就是多看多比较,选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毕竟车是拿来用的,数据再漂亮,不如开着舒心来得实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