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汽车营销遇挫,广告引争议,管理层人事变动

【深蓝汽车:营销翻车、管理迷雾与救赎之战】

请原谅深蓝汽车CEO邓承浩,这些年他大概反复体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滋味。作为一家以科技新贵自居的新能源车企,深蓝明明希望步步高歌,却走成了一条跌跌撞撞的泥泞小路。如果你打开一部国产悬疑剧,看到一位主角一边推销产品一边自我救赎,大抵也是邓承浩2024年的真实写照。

先来复盘一下“翻车”史。进入2024年,深蓝主打流量营销,试图借助员工“卖房创业”的励志叙事显示企业的拼搏与忠诚。可惜造化弄人,网友冷眼旁观,一句“贷款上班”点破了这场苦情戏的本质。年轻消费者并不吃这一套,现在谁还乐意用“牺牲个人幸福”为公司添砖加瓦?深蓝这波操作像极了“自宫成佛”,只收获一地反讽。

更绝的是S09电梯广告,暗讽头部品牌、自家吹自家。没想到广告本意还没传到用户心里,品牌形象先被自己消耗了。缺乏风度的揭短手法,不但没能让观众会心一笑,反而让人怀疑其格局和品位。品牌,是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赛跑时的推搡。

如果以上还只是争议,真正逼疯老用户的是推送广告。48万老车主一觉醒来,发现开车就得忍受广告弹窗,占满屏幕。买车送广告,这种神级创新不知该归入营销奇招还是用户体验黑洞。连行车安全都能带上流量枷锁,最终只让老用户在社区集中吐槽,品牌信任瞬间腰斩。

那么“翻车”带来的后果呢?简单粗暴:品牌力下滑,销售下滑,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数据不会说谎,深蓝的排名止步不前,潜客观望,竞品趁机进击。如今,深蓝已陷入“恶性循环”——营销越激进,品牌越边缘,用力过猛,只剩自家刷存在感。

品牌形象若崩坏,不只是销量立刻下滑那么简单,更会影响未来所有新品的上市预期。试想一下,好不容易酝酿出新车型,结果老用户集体“用广告体验说话”,新客户根本不愿意“入坑”。在新能源车混战的当下,深蓝如果不及时止损,继续靠“花式翻车”刷存在感,只会一步步跌入市场深渊。

深蓝汽车营销遇挫,广告引争议,管理层人事变动-有驾

屋漏偏逢连夜雨。管理层的人事谜云随之而来——2024年长安整合深蓝,正值长安升格独立央企,市场对深蓝的考核空前严格。一边销量未达标,一边营销事件不断,深蓝CEO邓承浩压力山大。就在此时,坊间传言深蓝初代董事长杨大勇“指导性回归”,驰援品牌和营销。不过,深蓝官方一如既往口风严密,那边说“没回归”,这边又称“参与交流”,官方的话你信几分,全在自己掂量。

杨大勇何许人?他是长安体系培养出来的营销“老兵”,曾经负责深蓝汽车前身,任总经理和董事长,对深蓝的逻辑和命脉熟悉至极。据说长安福特新能源体系,也是他一手搭建。这样的经历赋予了他市场敏锐和实干精神。对处在低谷的深蓝而言,换帅未必坏事,长安新能源如果长期没起色,央企“刀斧手”迟早会落下。车企市场凶险,人才流动频繁,传帮带仿佛是行业传统。

深蓝汽车营销遇挫,广告引争议,管理层人事变动-有驾
深蓝汽车营销遇挫,广告引争议,管理层人事变动-有驾

究其根本,2025上半年,深蓝面对的不是哪里亮灯补哪束的简单问题,而是管理、品牌、营销、产品四重危机全面汇聚叠加。新打法屡试屡败,销量拖后腿,主力车型竞争乏力,产品规划又混乱。高层风声鹤唳,员工人人自危。企业要活下去,靠的从来不是煽情鸡汤、广告骚操作,而是扎扎实实修内功,精准识别用户需求,踏实干好产品,别再搞“不得用户心”的小聪明。

最后,不得不提外部压力。随着长安晋升独立央企,整个体系对旗下品牌考核只会更严格,容错率趋近于零。深蓝若不“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及时止损,还真可能沦为新能源残酷淘汰赛的又一出局者。

写到这里,或许你会想:这样的深蓝,未来还有救吗?答案其实简单——市场一向只承认硬实力和真实口碑。世上没有靠翻车出名的英雄,只有坐言起行的实干者。深蓝想翻身,从今天做起,少花心思在博流量的插曲,多用功夫在主旋律的研发与服务。毕竟,广告得罪的心,靠续命回来的品牌难再赢信任。

深蓝汽车营销遇挫,广告引争议,管理层人事变动-有驾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