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爆发:从个体质疑到集体声讨
5月初,小米SU7 Ultra车主的维权行动在社交平台掀起轩然大波。多名车主晒出订单截图,联合发布视频声明,要求小米退车并指控其“虚假宣传”。导火索是价值4.2万元的选装配置——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车主实测发现,该部件不仅未实现宣传中“双风道导流散热”“提升下压力”等功能,甚至与普通版前舱盖内部结构几乎一致,被戏称为“高价装饰件”。
争议源于小米早期宣传的“复刻纽北原型车设计”“空气动力学优化”等话术。雷军曾在直播中强调:“内部结构也改了,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散热”,但后续修改表述引发用户质疑。随着鼓风机实验、拆解视频的传播,车主的愤怒被彻底点燃:“花4.2万买了个心理安慰奖?”
技术争议:碳纤维舱盖是黑科技还是智商税?
根据小米官方回应,碳纤维舱盖的“部分导风和散热功能”确实存在,但效果远低于预期。用户实测显示,在日常驾驶场景下,风道开口处纸巾无反应,刹车系统散热亦无明显改善。一位车主直言:“这相当于用‘文字游戏’掩盖功能缺陷,4.2万买个颜值税?”
从技术角度看,碳纤维舱盖的减重仅1.3kg,对电车性能影响微乎其微;而赛道场景下,其空气动力学优势需配合完整风道设计,日常驾驶几乎无法体现。更令车主不满的是,小米早期宣传将舱盖包装为“赛道级性能件”,实际却更侧重外观噱头。
小米的两难:补偿方案VS用户诉求
面对舆论压力,小米推出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铝制舱盖;已提车用户赠送2万积分(约2000元)。但车主认为,2000元仅占选装价的4.8%,且积分限定生态内使用,缺乏诚意。一位准车主吐槽:“改配需重新排队40周,时间成本谁来承担?”
更激化矛盾的是,同期曝光的“马力限制”事件——SU7 Ultra的1548匹马力被锁至900匹,需完成赛道挑战解锁。车主类比称:“买全功能显卡却要考试启用”,进一步削弱品牌信任。尽管小米追加5000积分补偿,但用户直言:“信任裂痕已难修复。”
信任危机:流量红利下的品牌困境
作为跨界造车的现象级品牌,小米SU7上市初期凭借营销创新斩获超1万辆锁单量。但此次事件暴露两大风险:
1. 技术承诺与量产落差:赛道技术民用化需严谨验证,但小米为追赶交付周期,仓促推出未达预期的“功能彩蛋”;
2. 用户运营的合规边界:OTA擅自调整性能参数涉嫌违反《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规定》,而小米38%的“米粉”用户群体对品牌忠诚度极高,信任崩塌后修复成本极高。
行业分析师指出:“小米将手机行业的‘粉丝经济’套用至汽车,却忽视了汽车作为大宗商品的容错率更低。一次技术失信,可能摧毁多年积累的品牌资产。”
行业启示:新势力造车如何跨越“信任鸿沟”
1. 宣传措辞需精准:性能描述应明确标注“赛道场景”“理论值”等限定条件,避免绝对化表述;
2. 用户沟通机制透明化:重大功能调整需建立事前告知与反馈通道,而非事后“灭火式”补救;
3. 补偿方案需匹配核心权益:积分抵现难以替代用户对“技术欺骗”的愤怒,退换车或现金补偿才是关键。
雷军的“至暗时刻”与小米的抉择
5月10日,雷军在微博坦言:“过去一个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从手机到汽车,小米的“粉丝经济”模式曾屡试不爽,但汽车行业的严苛性要求企业必须从“流量思维”转向“产品敬畏”。
SU7 Ultra的危机不仅是小米的考验,更是新势力造车的集体警示:当技术光环褪去,唯有以用户为中心的真诚沟通与可靠产品,才能穿越周期,驶向远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