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8岁的“最帅院士”王德民,登上了《中国老年》杂志的封面——
银发整齐,目光如炬,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痕迹,却不曾黯淡他眼中的光芒。
杂志一出,瞬间刷屏。
网友纷纷留言:
“法拉利老了还是法拉利!”
在石油科研圈,一直流传着王院士的两个“传说”:
一是他年轻时帅过吴彦祖,俊朗不凡;
二是他极其反感别人议论他的长相。
他曾毫不客气地说:
“只有不正经的人,才谈长相。”
这句话背后,藏着他大半生的隐痛与挣扎。
那么,这位石油工程科学家究竟经历了什么?颜值,到底带给他怎样的命运转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王德民的真实人生——
01
1932年,一艘邮轮劈波斩浪,日渐靠近中国的海岸线。
甲板上,中国留学生王世贵与瑞士妻子多萝西并肩而立。
8年前,王世贵高中毕业,父亲安排他赴美深造。
在纽约巴佛鲁医学院求学期间,为攒回国路费,他来到一个农场打短工。
就在这里,他邂逅了农场主的音乐教师多萝西·布兰登。
多萝西是个命运多舛的瑞士姑娘,母亲早逝,父亲赴美谋生,她孤苦无依,靠吃马铃薯度过一战岁月,顽强活到了成年。
后来,她来到美国寻找父亲未果,便应聘当了一名收入微薄的家庭教师。
当王世贵第一次见到多萝西,触电般的感觉顿时让他心跳加快脸上发烧!
而多萝西也不回避王世贵那充满热情的眼神,用钢琴声表达了可以接受邀请的心音。
不久,两个临近30岁的理性灵魂,在美国牧师的见证下互换戒指,结为连理。
婚后,王世贵带着多萝西回到中国唐山,并成为一名收入颇丰的医生。
1937年2月9日,一个男婴在这个中西合璧的家庭诞生,父亲按家谱给他起名王德民。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混血男孩将来会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奠基人!
02
1946年,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王世贵决定举家迁往北京。
1955年,王德民考入北京石油学院,迈出他石油人生的第一步。
五年苦读,毕业在即。
老师希望他留校任教,他执意不肯。
母亲委婉地问:
“你不能留在北京吗?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多好。”
他狠狠地摇了摇头。
“如果从物质生活上考虑,北京当然是最好的。”王德民后来解释,“父亲是同仁医院副院长,母亲是对外贸易大学教授,北京有3套房子。但作为石油专业的大学生,不奔向石油会战战场,就无法实现自身价值。”
他毅然放弃北京的优渥条件,转身扎向那个艰苦却正在发生奇迹的地方!
1960年夏天,王德民奔赴松辽油田——也就是后来的大庆油田,被分配到采油指挥部地质室测压组。
不久,他自告奋勇,向计算“灵魂”的“赫诺法”发起替代性挑战。
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他就推导出我国第一套地层测压计算公式——“松辽法”,比国际通用的“赫诺法”精确两倍!
这项成果至今已累计使用一百万井次以上,王德民因此被破格提升为工程师。
03
王德民在艰苦而又繁重的松辽石油会战中,度过了近两年的单身时光。
茫茫荒原,井架林立,他的世界几乎只有数据和图纸。
直到1962年仲夏,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21岁的大连姑娘王日英,调入采油指挥部地质室动态组,分管油田压力资料统计整理工作。
“王日英妩媚的身姿经常出现在测压组。”同事回忆,“无论环境多么艰苦,爱说爱笑的大连姑娘穿衣打扮总是透着大城市人固有的特征,非常惹人注目。”
王德民欣赏王日英身上那股西洋与东洋文化融合迸发的活力,虽然不好意思仔细端详,轻轻一瞥却像触电一样在脑海里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
但那时候的王德民,完全不是姑娘想象中英俊才子该有的样子。
他一心埋头研究“松辽法”,终日蓬头垢面, 衣服脏了没工夫洗,头发长了没时间理。
所以一开始,王日英并没特别留意这个有点“邋遢”的年轻人。
直到有一次,采油指挥部举办舞会。
领导怕王德民熬坏了身体,“勒令”他去放松身心。
当天,王德民收拾了一番,主动邀请王日英跳交谊舞。
音乐响起,他步伐准确、风度翩翩。
她抬头看清他的脸庞——那一瞬间,她心跳忽然快了几拍。
原来他不仅才华出众,竟还如此英俊!
之后,采油指挥部排练文艺晚会。
从小受母亲音乐素养熏陶的王德民,担任了大合唱的指挥。
而王日英,也是合唱团中的一员。
两人朝夕相处,多才多艺的大帅哥王德民彻底占据了王日英的芳心。
不久,两人迅速闪婚。
然而,正是由于对彼此了解太少,缺乏岁月沉淀的相知,为两人的婚姻埋下了隐患。
04
1963年初冬到1965年,王德民连续取得4项石油工业部表彰的技术革新成果!
可即便业绩突出,他却依然因混血相貌和中西合璧的家庭背景,被排除在许多重要场合之外。
一次,有外国代表团前来大庆参观。
所里安排王德民起草全部技术介绍材料,却不准他露面。
“他们让我白天去外面躲着,”他后来回忆道,“就怕外宾看见我,误以为大庆油田里有外国人。”
更刺痛他的,是另一回欢迎外宾的活动通知。
黑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所有受邀者的名字——唯独没有他。
“其实写一句‘除王德民外全体参加’就行了,何必费事写这么多名字呢?”他苦笑着摇头。
风浪并未就此停息。
随时代洪流席卷而来,王德民和妻子王日英也未能幸免,两人双双被下放劳动。
王德民被派往井下作业十队,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抬油管、抢险活、站井口……他什么苦活累活都抢着干,从不惜力,也从不抱怨。
真诚终能换回真诚。
工人老师傅们看在眼里,渐渐疼惜起这个“不像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
他们开始不动声色地照顾他,安排他做些拉运油管的轻省活,更有人私下拉着他,诚恳地说:
“出力气用不着你,希望你继续发挥专业特长,帮我们解决技术问题。队里工作不忙时你可以看书学习,我们替你保密。”
这番话温暖了王德民的心,他紧紧握住对方的手,表示一定回报工人师傅的厚爱!
05
是金子,即便被埋在土里,也终究会发光。
凭借在下放期间取得的一系列扎实的科研成果,王德民再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生产一线离不开他。
不久后,他被调回采油工艺研究所,重返科研岗位。
可他的妻子王日英,却仍留在农场,日复一日地种地、养鸡、运送饲料。
她本是受牵连者,却屡遭冲击。
这让她愤愤不平!
体力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逐渐压垮了王日英,她患上了忧郁型精神狂躁症。
她认定一切不幸的根源都来自丈夫,经常发狂地折磨王德民。
“她恨我,恨我毁了她的生活,恨我毁了她的前途!她犯起病来,摔东西、打人、骂人,用各种方法折磨我。”
王日英的病情日益严重。
为了不刺激妻子,王德民只好一个人长期住在办公室。
“我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放在发明创造上,从个人不幸中解脱出来,为石油事业做出贡献。”
所幸,远在北京的父母伸出援手,将王德民的一双儿女接去照顾。
孩子们的安然成长,成了他黑暗中最大的慰藉。
人们总说,成功男人的背后,常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
王德民没有这个福分,家庭,成了他最不愿意触及的伤痛。
直到晚年,每当有记者问起这段往事,他仍难掩痛楚:
“特殊时期给我造成最深远、最惨痛的伤痕,莫过于摧毁了妻子的健康,破坏了我们原本平静和谐的家庭生活。”
06
70年代末,王德民的生活重新步入正轨。
他被任命为采油工艺研究所主管工程师,堂堂正正受邀到北京做经验报告。
石油界高层领导对他的系列发明,给予了高度评价!
有人或许会问:王德民究竟为中国石油带来了多大的贡献?
一个数字足以说明一切:
当时国际顶尖水平的石油采收率平均在30%左右,而王德民带领团队竟将大庆油田的采收率提升至近70%——这是一个震撼世界的数字!
不仅于此,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大庆油田实现了5000万吨年产量的惊人纪录,并且连续稳产27年。累计产油量超过22.7亿吨,开创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事业传承,是一种更深的浪漫。
儿子王研从小看着父亲伏案画图、攻关技术,石油的种子,早已悄悄种在他的心里。
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大庆,从一名普通的采油工程师做起,一步步成长为第一采油厂总工程师。
2004年,39岁的王研获得大庆油田科技创新最高奖项。
正所谓“上阵父子兵”,王德民与王研这对志业相承的父子,成了中国石油科技界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
07
直到2003年之前,王德民始终觉得自己的身体还撑得住。
他连续十多年主动放弃疗养机会,把所有精力都扑在油田科研上,从未犹豫,更无抱怨。
然而,原配妻子王日英因病离世后,他的生活渐渐陷入孤寂。
儿子忙于工作,女儿远在大洋彼岸,日常起居无人照料。
多年积劳之下,他的腰椎病越来越重,不得不频繁前往大庆油田职工医院做理疗。
就在这时,一位中年女医务工作者,走进了他的生活。
她细心、温和,理解他的执着,也心疼他的坚持。
两人彼此靠近,最终决定携手余生。
他们没有声张,没有仪式,只是安静地组建了一个新家。
甚至很多老同事、老朋友,都不知道王德民的新夫人姓甚名谁。

在新夫人的悉心照顾和不断提醒下,王德民也开始学着珍惜自己。
他意识到:一个好身体,才能支撑更久的研究。
于是,他制定了一套超级自律的饮食锻炼计划:
每天清早起床,先做20分钟的室内锻炼,再冲一个热水澡,简单早餐后准时出门;
他坚持爬楼梯上15楼办公室,几乎从不乘坐电梯——“爬一次楼,就是一次有氧运动”;
每天中午,他总会独自一人,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神秘午餐”:
一杯热茶,几块玉米饼、黑面包,或者一碗燕麦片。
十几年如一日,他吃着最简单的食物,做着最不简单的事。
08
1994年,57岁的王德民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年,王德民获第十五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6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为210231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德民星”。
此后,快要80岁的王德民渐渐放缓了脚步。
长年累月的劳碌,使他不再适合奔波于实验室和矿场一线。
但他并没有离开他深爱的石油事业——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延续理想。
他先后受聘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和重庆大学的博硕士导师,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他的身后,是一片桃李芬芳。
2025年4月,88岁的王德民院士登上了《中国老年》杂志封面。
镜头中的他,银发整齐,目光清亮,岁月未曾磨灭他身上的从容与智慧。
网友看到后不禁感叹:
“法拉利老了还是法拉利!”
回首他的一生,从因混血相貌被排斥的“美强惨”,到为中国石油工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从妻子发疯、家庭破碎的悲惨境遇,到晚年再婚获得幸福的银龄榜样,王德民苦尽甘来、终获安宁。
如今,当我们抬头仰望,“王德民星”正在寂静的宇宙中稳定运行,一如他的人生:
坚定、明亮,始终如一地散发着中国科学家的光芒。
参考书籍:《王德民传》——宫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