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莲花集团CEO冯擎峰:坚守操控基因拒绝“市场即试验场” 两年难造一款好车坚信品质比速度更重要

看完冯擎峰那番话,我心里其实挺复杂的。莲花一直强调操控,那是他们的血脉,我倒觉得挺对的。操控不光是几块调教简单堆出来的东西,而是像做菜,得历史、工艺、调料全到位。你看他们那新款EMEYA和ELETRE,数字化底盘、主动双层尾翼、主动尾翼和转向配合得那叫一个天衣无缝——我试过几次,操控确实比一堆虚标配置的车型稳得多(估算:每公里成本在0.3元左右,比普通车高点,但性能体验值翻两倍)。但你们有没有想过,莲花那么坚持两、三年一款新车,真的只是因为做不出?还是说,他们在担心短期内走量导致品质掉线?

对话莲花集团CEO冯擎峰:坚守操控基因拒绝“市场即试验场” 两年难造一款好车坚信品质比速度更重要-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一张早年拍的图片——好像是工厂车间的一角,工程师们围着一台正在调校的底盘。当时我就感觉,这帮人对细节要求不得了,没有随意敷衍。然后我想到一个问题:到底是他们过度苛责自己,还是市场要求让他们不得不这样?我很少听到有人愿意花4-5年去打磨一辆车——这在行业里算是慢工出细活,还是公司太偏执?

说到这,市场的另一边倒也不好忽视。现在的销量目标:3万辆达盈亏。这个心算——如果一个月卖2500辆、每辆车利润在3万(估算:高端跑车利润应不低,主要靠定价),一年下来利润在9亿。听起来不错,但我真觉得,这目标有点纸面。为什么?毕竟国内豪华品牌的忠实用户,是要情绪加分的。有人跟我说:我们买车,不就图个MJ(面子)吗?你操控再牛,用户沙发再多,买车还是相信心头那份感情。

对话莲花集团CEO冯擎峰:坚守操控基因拒绝“市场即试验场” 两年难造一款好车坚信品质比速度更重要-有驾

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个比喻——莲花的调校像手工巧克力,出炉满是匠心;而别的品牌像快餐快做,追求多快、多粗。问题是,这慢工细作的体验,能让客户買单多年——还是说,一次性赚够了就可以?因为我知道,同行的工程师们都在抱怨,搞这一套操控系统的材料成本,堪比一辆普通轿车,但比起一线的配置内卷,莲花显得有点偏科。

我曾经试过对比一台入门宝马和莲花——价位差不多(估算:都在50万上下),但开起来的感觉差得不是一个台阶。宝马的底盘舒服,懒得激烈,偏向平稳;莲花呢,踩下油门,底盘就吃得去,转向紧,像打乒乓似的灵。有人可能会说:这就是操控,不能跟虚浮的配置比。但我心里清楚,这要成本、研发周期和工艺水平都堆叠起来才能成就。想想去年一台快车被某燃气公司收购,结果送检时差点被判不能上路。莲花的过程认证究竟有多少严格?我觉得,可能比外人想象的还要严格点——毕竟,没人愿意把自家牌子拿去赌。

对话莲花集团CEO冯擎峰:坚守操控基因拒绝“市场即试验场” 两年难造一款好车坚信品质比速度更重要-有驾

我也琢磨,很多品牌在追赶快节奏,压缩研发周期,试验不过关就打包带走。你说,厂家打折让工厂快点出货,消费者就真幸福了?还是说,这是市场错觉?我一直相信质量,它不像商品外包装那样随意可以改,尤其是汽车,关系到生命安全。我心里总是有个疑问:那些在市场上炫技的车,真正能经受得住时间考验吗?这其实又带回到我之前的猜测——是不是莲花的慢,是一种真实的坚持,而不是贪慢。

说到这个坚持嘛,有次一个同行跟我抱怨:你说,短平快能不能也做出点操控感?"我当时笑了——可关键是,操控感和研发周期,像跑车的弹簧和轮胎,必须匹配得天衣无缝。你能想象,一个底盘调得太硬,但轮胎抗震不够,好比皮筋弹能弹多远?莲花的不妥协,导致坚持4年开发,我觉得背后其实是一种责任感。我还记得在发布会那天,有摄影师偷偷跟我说:这些车的底盘调校,比我拍的任何车型都漂亮。那一瞬,我突然明白:所有的压力和坚持,都在底盘的每一颗螺丝里。

对话莲花集团CEO冯擎峰:坚守操控基因拒绝“市场即试验场” 两年难造一款好车坚信品质比速度更重要-有驾

你有没有想过,莲花的操控能跟普通的量产车一样快、便宜?估计不行吧(这段先按下不表)。但问题是:用户到底愿意为极致的操控多付点钱?还是更喜欢省心的可靠?我看市场尴尬的点,就在这——梦跟货之间的天平。再举个例子,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听起来像送, 但真正装到车上以后,问题还不是个骂声。我在想,莲花科技深度是不是也会遇到类似的难题?

临场说一句,真心希望:我们这个行业还能不能坚持一点真正的精品精神?毕竟,路上那一抹莲花狂飙的身影,是不是也是无声的抗争?或者,只是我在想入非非?这车上的细节——比如那个转向的手感——其实才最让人心动。

对话莲花集团CEO冯擎峰:坚守操控基因拒绝“市场即试验场” 两年难造一款好车坚信品质比速度更重要-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